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張聖時:攝自然之魂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聖時畫作 張聖時畫作
岳增敏
近日,老畫家張聖時的《鷹》以210萬元拍賣成交。 至此,現場拍賣的張聖時5幅作品成交額達到780餘萬元。
張聖時是國畫大師傅抱石的唯一入室弟子。
張聖時自幼酷愛繪畫,10歲開始向家父學畫,13歲以繪畫第一名考入泰安省立三中。 1946年又以優異成績被保送中央大學藝術系學習繪畫,得到傅抱石先生的親自指導。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但他勞動之餘仍不輟筆耕,勤勉揮毫,不氣餒,不妥脅,繪出了一幅幅壯美山河。 張聖時作畫一直延用老師的刷子畫法,使其作品雄渾大氣,磅礴恢宏,蒼勁有力。 南京大學(前身是中央大學)校慶時,張聖時的《鷹》作為校友禮物,被學校評為唯一的特等獎。 傅抱石的長子傅小石說:“張老的國畫注重先形後神,形神兼備”,可謂一語中的。 這也正是傅抱石先生向他的學生張聖時一再講到並強調的創作要義。 形是神的載體,有形才能傳神。 李苦禪先生說:“師古人之跡不若師古人之心,狀自然之貌不若攝自然之魂。”這說明寫形是手段,傳神才是目的。
張聖時晚年的創作之路,正是沿著這些經典畫論指引的方向走過來的。 為了達到形神兼備的要求,他在創作中十分注重將形的概念納入筆墨神韻的意境之中,力求生動與傳神。 他在作品中對光影、色彩和構圖進行的匠心處理,其目的仍在於表現作品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由此,先生筆下的很多人物、山水和翎禽畫作,都呈現出了栩栩如生的神態。
在這些作品中,張聖時力求恰到好處地把握形、神、意三者的關係,盡可能選擇質樸和熟悉的物象,尋找通俗和雅緻的藝術語言,把內心之意、之趣、之思,通過物象體現出來,以喚起讀者內心的共鳴,獲得審美享受。 他在作品中不僅著力表現自然景物的勃勃生機,更寄託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人文追求,達到一種境與神會、神與意合的精神境界。
晚年的張聖時以積學深厚和寬闊練達的胸懷,品味著現代人的生活,又在品味和對比中使精神得到了昇華,從而增強了自身的藝術責任感。 他把那段痛苦的磨難和經歷化為了藝術創作的動力和激情,因此,就有了風雨中搏擊的雄鷹,有了在山澗奔突、徜徉和月下獨行的山君,有了暴風驟雨下臨窗對坐的閒適和淡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