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成為特殊商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 在集郵收藏過程中,郵人日益看重郵品保值和增值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為了在收藏和投資郵品時獲得成功,郵人非常需要郵評在文章中對挑選郵品和投資策略給予指導。
在眾多郵市投資的評論文章中,不凡一些有見解、有分量的好郵評,對郵市的發展和郵人的投資起到了較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但是,在某些郵評的文章中,也存在著一些思維邏輯上的誤區,其具體表現為如下六個方面。
一、發行量相同的郵品市價也應該接近的誤區
這樣的郵評我們並不鮮見:“A郵票與B郵票發行量相同,而前者價格達上百元,後者僅幾十元,後者有極大的補漲空間。”這是典型的量價比的誤區。 應該承認,發行量相近的郵品,市場價格確有存在較大價格差的現象,但這是綜合其他條件和郵票本身因素的結果,市價或高或低自然有它的道理,而只從發行量上來分析則是片面的。
影響郵品價格的因素不僅僅是發行量,還有題材、設計、印刷質量以及套票的枚數、票幅和人們的喜愛程度等綜合因素。 存在一定的價格差是市場自然規律的必然結果,忽視其他條件而單以量的相當來定論其補漲潛力是不准確的。
二、發行量與集郵總人數比的誤區
在一些郵評文章中常見類似的內容:“面對上千萬的集郵大軍,該郵品不過幾百萬的發行量,僧多粥少,求大於供,必然造成價格的攀升。適時投資,先人一步,必有豐厚回報。”
此類推斷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其實並不盡然。 全國上千萬集郵者(此數字暫不說準確與否)並非都收集同一類郵品,由於每一位集郵者自身的愛好、習慣和經濟能力的不同,各自都有一個有限的收集範圍。 有的只集JT郵票,有的愛好極限片收藏,有的僅對實寄封感興趣,有的則專門收集紀念郵戳,還有的收藏集郵文獻等,集藏的種類和方法可謂多種多樣。 如果片面地將某種郵品發行量的多少硬套在全國集郵的總人數上來分析其投資和升值潛力,肯定是不現實的。
三、以前期歷史價格預示後期價格的誤區
某一種郵品在上一輪郵市高潮中曾創下歷史最高價,隨著郵市跌入低谷,價格會大幅度回落,此時其後市會被一些人看好。 常見一些分析文章說:“某郵票在前一輪行情中曾攀高到若干元,現郵市低迷,價格回落,風險已釋放,水分已擠乾,此時正是逢低吸納的良機。”
以前期歷史價格預示後期價格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對於某些屬人為短線炒作而出現暴漲的郵品,因在市場浮躁下其價位屬人為拉高,經過了一場大浪淘沙式的行情調整後,市場對其有了準確的定位。 有些郵品在擠掉熱炒起來的泡沫價格而回落後正是其應有的價格,這樣的郵品一般來說很難有再次“風光”的機會了。
四、不同類郵品量價比的誤區
我們常見這樣的郵評:“紀特郵票發行量高達千萬,而某個系列(如郵資封片等)郵品量少價低,該系列發行量最多幾百萬,少的不過十幾萬,相比之下發行量少且價格很低,全套市價也不過幾千元,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極具升值潛力,是長期投資的首選品種。”
其實,不同種類的郵品有不同的性質,不能放在一個水平線上比。 票、封、片等不同類的郵品,各自的屬性不同,人們的收集範圍也是各有不同,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收集郵票的愛好者人數也都會高於收集其他郵資票品的人,各類郵品的發行量也正是在此前題下來決定的。 各郵品板塊之間不能簡單地以量價比來分析誰更有潛力,決定量價比關係的因素,取決於收集人數的規模,人人需求與部分人或極少人需求的郵品不能放在同一量價比上衡量。
五、以某一郵品總值與入市資金總值比的誤區
有些郵評文章在分析某一郵品時,常以單一郵品的總值與入市資金總值來論證其投資優勢。 如說:“某種郵品發行量為幾百萬,面值為幾元,總值不過幾千萬,如果入市資金聯手炒作,極易收盡該品種,其價格必然走高,先期入市,必有厚報。”
郵市的郵品數以千計,品質上也各有千秋,炒郵大戶也好,中、小投資者和普通集郵愛好者也罷,有的看好小型張,有的鍾情小本票,有的關注郵資封片,選擇投資的對像也是五花八門,大家所投資的品種絕不會僅集中於某一種或某幾種的。 所以說,這種用入市資金總值與某一郵品總值相比較的方法是不切合實際的。
六、發行量與存世量的誤區
一般來講,隨著時間的推移,郵品由於使用和消耗以及保管不當等原因,其存世量會小於發行量。 這種現像對於早期郵票尤為明顯,但就現階段新郵來說,就無法與早期郵票相比了。 新郵發行以後,一部分被集郵愛好者購買,一部分在郵商手中處於市場流通狀態,一部分成了集郵公司的庫存而使用量很少,儘管也開發出不少郵品銷售到社會,但仍然沒有多少被社會各界收藏,存世量幾乎等於發行量。 簡單地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存世量越來越少”是對集郵者和投資者的誤導,起碼新郵在短時期內是難以達到的。
綜上所述,論證郵品的投資價值,探討郵評在思維邏輯上存在的誤區,對集郵者和投資者是有所幫助的。
在眾多郵市投資的評論文章中,不凡一些有見解、有分量的好郵評,對郵市的發展和郵人的投資起到了較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但是,在某些郵評的文章中,也存在著一些思維邏輯上的誤區,其具體表現為如下六個方面。
一、發行量相同的郵品市價也應該接近的誤區
這樣的郵評我們並不鮮見:“A郵票與B郵票發行量相同,而前者價格達上百元,後者僅幾十元,後者有極大的補漲空間。”這是典型的量價比的誤區。 應該承認,發行量相近的郵品,市場價格確有存在較大價格差的現象,但這是綜合其他條件和郵票本身因素的結果,市價或高或低自然有它的道理,而只從發行量上來分析則是片面的。
影響郵品價格的因素不僅僅是發行量,還有題材、設計、印刷質量以及套票的枚數、票幅和人們的喜愛程度等綜合因素。 存在一定的價格差是市場自然規律的必然結果,忽視其他條件而單以量的相當來定論其補漲潛力是不准確的。
二、發行量與集郵總人數比的誤區
在一些郵評文章中常見類似的內容:“面對上千萬的集郵大軍,該郵品不過幾百萬的發行量,僧多粥少,求大於供,必然造成價格的攀升。適時投資,先人一步,必有豐厚回報。”
此類推斷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其實並不盡然。 全國上千萬集郵者(此數字暫不說準確與否)並非都收集同一類郵品,由於每一位集郵者自身的愛好、習慣和經濟能力的不同,各自都有一個有限的收集範圍。 有的只集JT郵票,有的愛好極限片收藏,有的僅對實寄封感興趣,有的則專門收集紀念郵戳,還有的收藏集郵文獻等,集藏的種類和方法可謂多種多樣。 如果片面地將某種郵品發行量的多少硬套在全國集郵的總人數上來分析其投資和升值潛力,肯定是不現實的。
三、以前期歷史價格預示後期價格的誤區
某一種郵品在上一輪郵市高潮中曾創下歷史最高價,隨著郵市跌入低谷,價格會大幅度回落,此時其後市會被一些人看好。 常見一些分析文章說:“某郵票在前一輪行情中曾攀高到若干元,現郵市低迷,價格回落,風險已釋放,水分已擠乾,此時正是逢低吸納的良機。”
以前期歷史價格預示後期價格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對於某些屬人為短線炒作而出現暴漲的郵品,因在市場浮躁下其價位屬人為拉高,經過了一場大浪淘沙式的行情調整後,市場對其有了準確的定位。 有些郵品在擠掉熱炒起來的泡沫價格而回落後正是其應有的價格,這樣的郵品一般來說很難有再次“風光”的機會了。
四、不同類郵品量價比的誤區
我們常見這樣的郵評:“紀特郵票發行量高達千萬,而某個系列(如郵資封片等)郵品量少價低,該系列發行量最多幾百萬,少的不過十幾萬,相比之下發行量少且價格很低,全套市價也不過幾千元,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極具升值潛力,是長期投資的首選品種。”
其實,不同種類的郵品有不同的性質,不能放在一個水平線上比。 票、封、片等不同類的郵品,各自的屬性不同,人們的收集範圍也是各有不同,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收集郵票的愛好者人數也都會高於收集其他郵資票品的人,各類郵品的發行量也正是在此前題下來決定的。 各郵品板塊之間不能簡單地以量價比來分析誰更有潛力,決定量價比關係的因素,取決於收集人數的規模,人人需求與部分人或極少人需求的郵品不能放在同一量價比上衡量。
五、以某一郵品總值與入市資金總值比的誤區
有些郵評文章在分析某一郵品時,常以單一郵品的總值與入市資金總值來論證其投資優勢。 如說:“某種郵品發行量為幾百萬,面值為幾元,總值不過幾千萬,如果入市資金聯手炒作,極易收盡該品種,其價格必然走高,先期入市,必有厚報。”
郵市的郵品數以千計,品質上也各有千秋,炒郵大戶也好,中、小投資者和普通集郵愛好者也罷,有的看好小型張,有的鍾情小本票,有的關注郵資封片,選擇投資的對像也是五花八門,大家所投資的品種絕不會僅集中於某一種或某幾種的。 所以說,這種用入市資金總值與某一郵品總值相比較的方法是不切合實際的。
六、發行量與存世量的誤區
一般來講,隨著時間的推移,郵品由於使用和消耗以及保管不當等原因,其存世量會小於發行量。 這種現像對於早期郵票尤為明顯,但就現階段新郵來說,就無法與早期郵票相比了。 新郵發行以後,一部分被集郵愛好者購買,一部分在郵商手中處於市場流通狀態,一部分成了集郵公司的庫存而使用量很少,儘管也開發出不少郵品銷售到社會,但仍然沒有多少被社會各界收藏,存世量幾乎等於發行量。 簡單地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存世量越來越少”是對集郵者和投資者的誤導,起碼新郵在短時期內是難以達到的。
綜上所述,論證郵品的投資價值,探討郵評在思維邏輯上存在的誤區,對集郵者和投資者是有所幫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