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民國時期的安南銀條

金融時報 
安南銀條是鄰國錢幣收藏中的一個大宗,與朝鮮,東洋,琉球銀錠一樣,錢幣形制上都受中土漢文化“地廣方圓”觀念影響,他們的雛形以唐代船型銀錠為主,敦睦大氣,形制厚重。 今見到一件民國時期法屬安南“徐祥記造”十兩銀條,錠形完整,戳記文字清晰,頗能代表安南銀條的精髓。 其銘文大氣,重約380克,顏色白潤而沉穩,銀錠氣孔中有金黃色的多彩寶光,銀錠本身色彩為雪白色,由於在使用中,受人們觸摸、氧化等,銀錠已自然生成了一層銀銹和包漿,色澤溫潤,極為漂亮。 根據“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的鑑定口訣,此銀錠成色應在九五以上。
據史料記載,這類銀條曾在民國時期的越南、中國雲南一帶廣泛流通,這是因為彼時兩地山水相連,雙邊貿易十分頻繁,與形制各異、頒行不同的紙幣或銅元相比,高成色的銀條具有先天的“國際貨幣”功能。 比較有意思的是,因為銀錠的成色需要經過公估議定,是以在議定的銀錠之上會習慣打上戳記,用以呈現公信,以示貨真價實。 而清末民初的商號或商家,往往會將自己經手的銀兩熔鑄標記商號、年號、吉語等。 像一些銀元甚至打的戳多了,銀元被鑿巴變了形的,就叫做“爛版”,沒打戳子的完好銀元,則叫做“光洋”、“光版”或“鏡面”,這樣的說法流傳至今。
然而,從收藏角度來看,“爛版”比“光洋”更有價值。 因為一枚銀錠的賞鑑信息不僅來自銀錠本身包漿和成色,更多來源於戳子銘文,其中包含著銀錠價值的重要信息。 銘文,是指鑄造銀錠時鑄造和鏨刻在銀錠上的文字,內容歷代不盡相同,大體是銀錠鑄造的時間、地點、用途、成色、官員或工匠姓名等。 這些銘文中不僅承載經濟流通的重任,更蘊含著豐富的史料價值。 通過研讀銘文,我們還可以鑑定該銀錠屬於哪個歷史時期。
如該枚銀條一側有“公甲”、“如假包換”、“徐祥記造”三處銘文,此處銘文說明的是銀條的鑄造商號以及議定等級。 “徐祥記造”是銀條鑄造出處的“商標”或“名號”,這類帶有商會或家族字號的銀錠在清代頗為流行,鏨刻銘文是當時為了保證銀錠的質量,用簽字畫押的方法,表示對經手的銀錠負責。 每個商號的銘文有其特點,正因為這樣,卻成了我們今天鑑別真假銀錠的重要依據。 而“公甲”則是公估議定為甲等的意思,被議定為“公甲”的銀錠成色皆在九七以上,“如假包換”更是通俗易懂,意味商號對此銀錠負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