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留住年畫:紙上的年味

北京日報 
留住年畫:紙上的年味 留住年畫:紙上的年味
本報記者陳濤實習生孫杰
從抱著鯉魚的“送福童子”,紅紅火火的“老鼠嫁女”,到寓意豐收的“蓮年有餘”、“五穀豐登”,再到成雙出現的門神秦瓊和尉遲恭,及至豐腴嬌羞的仕女……每至年關,這些色彩鮮豔的年畫在點染節日氛圍的同時,也在述說一段段與“吉祥”、“願望”相關聯的故事。
只是,不經意間,當滿眼白牆黛瓦為水泥鋼筋替代,我們才發現,這一綿延千年的春節風景,已難覓踪影。 在這年味兒漸濃的時刻,不妨一起去尋訪那些為年畫而堅守的人們,了解其生存光景,或許能品出別樣味道。
廉價年畫等不到春天?
老手藝人等後輩傳承
趁著店裡冷清,四十歲出頭的林博一個人溜到停在路邊的私家車裡打起盹來,留下從老家遼寧阜新過來幫忙的姐姐和侄女打點生意。 林博的店鋪名叫“京城百姓”,店面位於國子監街上,距離斯文聖地孔廟也就兩三百米。 十來平方米的小店,主營傳統民間工藝品——兔兒爺、毛猴、京劇臉譜、剪紙,還有懸掛在半空中的上千張年畫。
林博曾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美工,2007年辭職後,他匯聚全部家當,開起了這家小店。 “剛開始就只賣兔兒爺,等賺了些錢後才敢依次買進其他品類。”林博說,他從開店之初就想打造一個民間工藝品的匯集之所,只是小本生意經不起折騰,不得不謹慎為上。
5年下來,他從與人“拼店”到如今“宏圖”初現。 現在店內數量最多的商品,是2009年之後才得以引進的年畫。 這些年畫統一由山東濰坊的某位中間商供貨,每張售價僅有15元。 至於緣何選擇這類相對低端的年畫,林博給出三條理由:一是進貨距離近,二是湊巧認識那個商人,第三條理由最為關鍵——價格便宜。
其實,曾經有人向他推薦過多種進貨價為20元的年畫,價格略高一點兒,但利潤更加豐厚,可是林博卻拒絕了。 “那種年畫的進貨價比我如今的售價都高,風險太大了。”儘管自己十分喜愛這種民間工藝品,但為了節省成本,林博甚至一次都沒去過這些年畫的原產地。 他始終對此保持著一份謹慎的理性,畢竟在當代社會中,年畫早已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鮮,如​​果想要讓顧客接納,只能拼價格。
這些印製在泛黃草紙上的年畫,題材無外乎三種:門神、童子、仕女。 因為問津者並不多,店裡的年畫長年被束之高閣,如果不是特意上門求購的顧客,甚至很難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事實上,不僅是在國子監整條街,哪怕算上周邊的五道營、南鑼鼓巷、后海等地區,林博的這家店都是唯一常年供應年畫的地方。 來他的店裡買年畫的顧客,絕大多數都是文藝青年,此外還有一些外國遊客。
在跟客人們的交流中,林博發現,他們買回家的年畫,都是裝裱在鏡框裡並懸掛起來,當作一種裝飾。 這跟他兒時的記憶截然不同。 林博說,在他小的時候,每到臘月,老家人都要進行一番大掃除,把一年裡飽受煙熏火燎的老屋徹底打掃一番,然後在牆上貼上好幾張色澤鮮豔、吉祥如意的年畫,顯得喜氣搶眼。
“'貼'這個動作就是與年畫相伴隨的,如今誰家還捨得往牆面'貼'東西?”林博這樣看待年畫的命運,“隨著城市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習俗逐漸消失,古老的年畫被時代淘汰,再自然不過了。”
老手藝人等後輩傳承
就在林博感慨買賣冷清的同時,一批來自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卻正陳列在王府井新華書店的櫃檯上。 和小店裡銷售的廉價年畫不同,這些年畫的標價最便宜的也要200元一幅,最貴的則高達1600元。 書店負責人介紹說,這些年畫早在2007年起就開始在店裡銷售,其實是搭配著源自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的書籍代為售賣,目前店里共有六七十幅。
這些年畫的價格為何如此之高? 書店負責人這樣解釋:“它們都是直接從楊柳青畫社進貨,一幅畫要經過十多道手工彩繪,再經裝裱,就成為藝術品了。”有著近400年曆史的楊柳青年畫產生於明末,後來曾成為貢品。 國內現存年畫藝術中,楊柳青年畫以藏品豐富、技藝精湛著稱,被譽為“中國年畫之首”。 事實上,像這種售價高達數千元甚至近萬元的年畫,在淘寶等電商的網站上並不少見。
仔細觀察書店裡的這些高價年畫,其中有些印有版繪者的圖章,相對更受歡迎,因為它們出自名家而具備了收藏價值。 比如一位名叫霍慶有的民間藝人,其作品就格外受到懂行顧客的歡迎。 霍慶有是楊柳青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今年剛滿六十歲,他也是唯一一位楊柳青年畫兼具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手藝的民間藝人。
霍慶有的工作室名叫“玉成號畫社”,就設在他位於天津市楊柳青鎮的家中。 那是一座二層小樓,樓下是作坊,樓上是展館。 因為臨近春節的緣故,畫社里顯得格外忙碌。 據他介紹,一幅地道的楊柳青年畫,單人工著色一項,就得用特製扁筆依次彩繪,經由轉臉、上色、勾道、助線、漆黑、醒粉等二十餘道工序才能完成。 有時候,畫面中的一張臉或一個眼珠就得上色六七遍。 由於每幅畫幾乎全手工創作,且嚴格按照製作工藝,創作週期往往很長。 為保證印刷質量,刷完顏料後,僅晾曬工序就至少得一個半月甚至一年,難怪售價不菲。
霍慶有祖上五代都從事年畫創作,到了他這輩,因為趕上“文革”,很多畫版被當做“四舊”而毀壞掉了。 當時,為了讓父母少挨批鬥,他自己就曾偷偷把家傳下來的大部分畫版劈掉,一把火燒了,還有一些埋在地下,因雨水沖刷毀了,僅存的幾塊藏在炕洞裡才得以保存。
從1980年開始,他開始想辦法收集年畫和畫版,“不能讓這門手藝沒了。”他經常跑到周邊的山東、河北等地,學習年畫創作和尋找畫版。
2001年的一天,他聽說附近村子有幾塊缸魚年畫畫版,就前往打聽,可村里人告訴他,畫版已經賣給了薊縣的古董販子。 霍慶有不死心,大約花了大半年時間,才找到了那個古董販子。 但遺憾的是,那人已將畫版轉手賣了。 霍慶有隻買到了僅剩下的幾張年畫。
轉眼到了2005年,霍慶有在北京潘家園市場意外地發現了一塊缸魚畫版。 為確定這就是自己要找的畫版,他又急忙趕回天津,取來年畫進行比對,讓他驚喜的是,這就是那張他尋找了五年的畫版。 這塊清末的杜梨木缸魚畫版,如今已是他畫社中的鎮宅之寶。
霍慶有的畫社還是傳統家庭作坊,一家人包括兒子、兒媳及女兒也都從事年畫創作。 “全部都是手工創作,產量很少,每年大大小小的年畫加起來也不過2000來幅。”霍慶有說,自己上了年紀,手和眼睛也越來越不好使了,可他希望能將這個工藝不斷傳下去。 現在,他招了三四個學生,有的學生技術已經相當好了,可他並不放心,“現在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年輕人耐不住寂寞啊。工資也是一個問題,太高了作坊承受不住,太低了學生不願幹。”
儘管現實並不算如自己所願,但是對於年畫的命運,霍慶有的態度比較樂觀。 他總覺得,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一定經濟能力消費年畫這種工藝品,很多人已經開始把楊柳青年畫當成禮品送人或收藏;加上最近幾年政府對民間手工藝的重視,年畫應該不會淪為博物館的陳列品。
年輕藏家夢想復原“北京年畫”
在北京的年畫收藏圈裡,三十歲出頭的尹琪可謂小有名氣。 他從2006年開始收藏年畫,目前共收集各類年畫1000多幅。 過去兩年,他曾以一己之力在京城舉辦過兩次年畫展,把從河北武強、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陝西鳳翔等國內年畫產區買來的作品集結一處展出。 兩次展覽都被他冠以同一個字頭——“大美民間”。
“人們知曉得太少了,以為年畫就那麼'老三篇',​​其實不然。”尹琪說。 在他舉辦的首次展覽中,展出了近三十幅門神年畫,內容​​涉及文、武、童、獸,幾乎涵蓋了門神的全部門類。 尤為具有發現性意味的是,儘管傳統印象里門神均為男性,但展品裡由梁紅玉和穆桂英這對女將組成的巾幗門神,著實讓觀眾長了見識。
尹琪認為,這些來自各地的年畫主題、風格、色彩等迥異,但卻代表著當地人對民間風俗和環境的一種表達。 他 說:“有的細膩,有的粗獷,像蘇州和楊柳青,這種手繪的,印的比較精緻;但是像河北、山東這些地方的年畫,就做得很粗獷。一樣的概念,不同性格的人決定你 做的事情會有差異。另一個就是環境要求,像楊柳青年畫,以前是為了給宮廷作畫,再加上是楊柳青鎮靠近水邊,就會做得細膩一些。”
在尹琪看來,展示年畫最理想的環境,其實是在胡同里或是一個小鎮上。 他說,如果將年畫貼到胡同里,把門神貼到北京四合院門上,讓年畫回到它應該去的地方,這才是最好的展覽。 人們逛街過年,不會去問這是什麼,我們也不需要為每張年畫給出解釋,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是什麼,一目了然。 可是,正因為尋找不到合適的場地,尹琪放棄了舉辦第三次年畫展的念頭。
國內不少地方都產年畫,北京有嗎? 很多人說不清楚。 尹琪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北京的確是有自己的年畫。 像汪芝麻胡同,以前就是做年畫的,只是後來漸漸消失了。 “我找到一些北京老年畫,有的已經殘缺不全了,我就想辦法恢復它的原貌,然後去找手工藝人幫助刻版、套印。基本上展覽需要什麼主題的年畫,我都會去複原,讓北京年畫也加入進來。”
“如果我能夠把老北京的年畫給復原了,也算是對年畫做出了一點兒貢獻。”從小就在北京生活的尹琪如是說。
像一幅山東濰坊的門神年畫,當地人堅稱是最早的“門神”神荼鬱壘,可尹琪並不這麼認為,“從臉型、鬍鬚、顏色等各個方面,都能說明這幅門神是秦瓊或尉遲恭。當地人的說法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這樣常見的錯誤還有很多,網絡上很多年畫的信息也不准確。”
尹琪以為,年畫和許多事物一樣,經歷了高峰期的發展後,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現在年畫越來越遠離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說明,因為生活環境變了,它對老百姓的用處已經很小了。就像書法成為一門藝術,年畫以後有可能就要去博物館了。”
“要建設一個實體的年畫博物館並不容易,維護成本太高,因此我想建一個網上博物館。”按照尹琪的描述,這個網上博物館應當是一個集年畫瀏覽、知識交流、工藝傳承的開放性平台。 “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收藏的年畫,通過高清掃描,放到網上供大家欣賞,年畫知識經過審核也能在線共享,這樣就能避免不少錯誤知識的傳播。”實體博物館難以 建成,網上博物館也同樣困擾著尹琪,“二三十萬元的網站建設成本以及源源不斷的後續維護費用是個大問題,誰來支持我們?恐怕還沒有人願意。”
相關新聞
國圖館藏年畫首次公開展出
本 報訊(記者牛春梅)端莊威嚴的門神,機智幽默的《農夫與猴》,戲曲故事《戰宛城》,古代傳說《孟姜女哭長城》……昨天,中國記憶項目系列展覽之“年畫中的 記憶——國家圖書館藏年畫精品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展”在國家圖書館拉開帷幕,幾百幅展品呈現出的內容包羅萬象,令人目不暇 接。
此次展覽也是國圖年畫藏品首次公開展出。 國圖作為國家總書庫,共收藏了楊柳青、朱仙鎮等地製作的傳統年畫4000餘幅,題材十分豐富,包括戲曲演義、福壽吉祥、神話故事、日用雜事、風土民俗等不同主題。 為舉辦此次“年畫盛會”,國圖特地從此類特色文獻中遴選出120幅具有代表性的藝術珍品,對公眾進行展示。
國圖相關負責人稱,館藏4000餘幅年畫作品,其實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數字,相信經過系統整理後這個數字能超過10000幅。 別看國圖收藏的年畫大多都是清朝與民國期間的作品,年齡大多只有一百多歲,但卻因為不好保存,而得到和宋元善本一樣的“一級保護”,擁有恆溫恆濕的獨立庫房。
展覽期間,國圖邀請天津楊柳青、河南朱仙鎮、山東楊家埠、陝西鳳翔、河北武強、山東高密六家極富代表性的年畫技藝傳承人,來到現場展現各自獨特的技藝,為廣大觀眾提供與年畫傳承人交流互動的空間。 活動現場,來自山東高密、天津楊柳青、河南朱仙鎮等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還將35幅代表作品捐贈給國圖永久保存。
結合此次展覽,國圖中國記憶項目將建立“中國年畫”主題資源庫。 資源庫將涵蓋年畫的發展歷史、場地、傳承人、代表作等內容,集中展示不同地域的年畫藝術特色和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成果。 中國記憶項目組還將啟動對非遺傳承人進行系統的口述史訪問和影像資料拍攝,形成“文獻—口述—影像—實物”相結合的立體資源集合,並陸續在國家圖書館網站“中國記憶專區”發布。
此次展覽將一直持續到2月26日,非遺傳承人演示時間為1月29日至2月5日。 此外,2月2日上午還將邀請年畫傳承人和研究學者,在國圖總館北區學津堂舉辦講座,主題為“一部傳統社會的百科全書——中國傳統年畫精品賞析”,並通過在線展覽等方式,多角度展示年畫技藝的前世今生。
本報記者吳鏑攝
相關鏈接
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年畫
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至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期。 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色。 構圖講究對稱豐滿,刻線工秀,色彩絢麗。 被民間畫壇稱為“姑蘇版”。 典型代表作為“一團和氣”。
天津楊柳青年畫
始於明代崇禎年間,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年風行於世。 工藝上講求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保留了民間繪畫的技法。 表現內容受清代畫院影響,多取材於傳統戲曲、風俗、仕女和胖娃等,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豔,人物的頭臉多粉金暈染,富有裝飾性。
山東濰坊年畫
始創於明末,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曾受楊柳青年畫影響,清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期,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万”之說,流行於黃河下游一帶。 其製作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表現內容多為神像、門神、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和神話傳說等。 色彩上,重用原色,線條粗獷,反映出粗獷豪放、勤勞幽默的純樸民風。
四川綿竹年畫
起源於北宋,在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 綿竹年畫有“四川三寶”、“綿竹三絕”之美譽。 題材上,有避邪迎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民俗民風、名人字畫、花鳥蟲魚等。 年畫以彩繪見長,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