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當代藝術:藝術反映現實
任蕙蘭 提到俄羅斯藝術,最先想到的就是列寧或斯大林的巨幅寫實肖像。 再多想一想,就是古典時期宗教題材的油畫。 很少有人會把波普、觀念藝術之類的詞和這個話題聯繫在一起。 但是作為一個人口中富豪“含金量”名列前茅的國家,當代藝術升溫只是個時間問題。
對亞洲而言俄羅斯是西方,而對西歐來說,俄羅斯又是個東方國家。 它在基督教文化方面主要繼承東羅馬帝國的脈絡,在蒙古帝國建立最遼闊疆域時期又受到亞洲文化的影響,於是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文化樣貌。 從12世紀的宗教聖像畫開始,到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俄羅斯藝術一直在世界藝術領域有一把交椅。
那麼俄羅斯當代藝術,是否會成為國際藝術市場的又一支“潛力股”?
蘇聯解體20多年後,如今的俄羅斯當代藝術家已經習慣在作品中相對自由地針砭現實問題。
在莫斯科Udarnik當代藝術中心展示了一段名為“White Canvas”的行為藝術影像——18位年輕的藝術家將白色的畫布架在克里姆林宮前,一些人用白色顏料在白畫布上作畫,另一些人乾脆什麼也不畫,他們的行動持續了一個小時。 “用白顏料在白畫布上作畫,是藝術家們的一種隱喻,暗指俄羅斯政府的無為,總是對已發生的事件不願意承擔責任,而對高失業率、公共安全等問題又拿不出可行計劃。”藝術中心總監Tatiana Sakhokiya女士介紹。 Udarnik是建築師Boris Iofan在1931年的作品,建築本身就是個藝術品。
年輕藝術家Anastasia Khoroshilova則將視線聚焦在移民生活。 和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一樣,莫斯科吸引了很多移民。 Anastasia的作品展示了在莫斯科工作的一組移民肖像,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都閉著雙眼。
在俄羅斯工作的外來移民生活得很邊緣化,法律賦予的權利某種程度上只具有像徵意義而不能給他們真正的保護。 俄羅斯當地社會不願承認他們對俄羅斯經濟的貢獻,也不願承認他們有滿足合理需求的權利。 移民還要面對當地人對他們習俗和宗教信仰的嘲笑,當地人和移民之間的衝突經常爆發,最嚴重的抗議是因為移民基本的醫療、安全和子女教育需求被忽視。 “當地人不願和移民打交道,厭惡他們或擔心他們使用暴力。所以移民實際的生活狀態就是閉上眼睛的黑暗。”
也有一些調侃歷史的影像作品。 在一部講述赫魯曉夫時期的微電影中,一名俄羅斯男子偷偷躲在家裡沖洗裸露的美女照,這是黑市裡的緊俏貨。 在接頭地點,“黃牛”將黑色大衣掀開,照片都貼在上面,顧客看得眼睛發直。 突然傳來一聲警哨,幾人作鳥獸散。 如果被抓住可能就是“流氓罪”。
一群年輕藝術家組成了一個叫ZIP group的組合,設計了一座“烏托邦工廠”模型。 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藝術工廠,裡面有藝術家需要的一切,滿足他們創作、工作和休閒需求。 “烏托邦工廠”由四面建築圍著一塊空地,建築包括藝術家工作室、展區、飯店和圖書館,中間空地是體育場地、公園和噴泉。 在那裡,藝術家可以隨意發表政治觀點,也不需要去賺錢,他們可以用作品換取食物和生活用品,唯一需要關心的事就是創作,他們的生活質量取決於藝術作品的數量和質量。 最好的藝術作品會被收藏在特定空間,而沒有交換價值的藝術作品則會扔進垃圾桶。 這是個充滿柏拉圖色彩的想法,流露出藝術家對現實中市場壓力的擔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