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揮章雅韻說藏硯

 新浪博客 
作者潘才岳在鑑賞端石古硯 作者潘才岳在鑑賞端石古硯
作者:潘才岳
“瓦屋蕉窗之下,茅亭台樓閣之間,戴儒巾,著儒服,旁有童子磨墨、紅袖撫琴。或繞室徘徊,或據案默坐。對春鳥春花而揮毫,滿紙雲煙,一管惆悵;對秋月秋聲則斷腸,臨硯涕泣,難成一字。”以上為劉鴻伏於《硯中滋味》一文遙想古人臨硯揮毫情景。
作者好硯,藏硯有百方。 其對古硯造詣頗高,深受我輩好雜古鑑藏者敬佩。
品讀美文之際,忽然有賞自藏古硯之衝動。 博古架取幼年時所藏一方古硯,以憶舊時藏趣滋味。 這是一方民國時期普通的端硯,自愧不如百硯齋所藏奢華。
斯是陋硯卻倍令我百感生,緣故為外公所用。 外公自幼習書,兒時便用此硯。 在我迷戀鑑藏最為痴迷的兒童時代所得饋贈,為我的古硯初戀。 外公今夕八旬又三卻依舊揮毫自如,餘自愧不如。 得硯十載而論,正是此古硯萌發了我的愛硯生涯。
端硯、歙硯、洮河硯及澄泥硯並稱四大名硯,始於唐朝。 而端硯在文玩鑑藏界最為廣泛交易,其石質優良產於肇慶。 廣東文玩界對端硯交易最以為常,一方端硯可輪轉珠三角古玩市場。
近日筆者於廣州康王古玩市場淘寶時,見得一枚圓形清中晚期端硯。 此硯素面無紋,尺寸有十寸有餘。 因其體形碩大,深受古玩行家青睞。 硯台底部刻一陰陽文,上手一摸,有似曾相識感覺。 究根尋問店主是去年歲末於中山小欖古玩市場掏得,現要價一萬二千元。 而在此前,這枚端硯正是筆者一師友於順德陳村古玩城八百元撿漏得來,後置放於佛山1506古玩城其店鋪出售。 以2300元售給江門某家具行家。 而今廣州的這位行家又是中山小欖古玩城尋覓而得,繼與我再緣相見,如幻舊情懷。
在南方的市場古代的四大名硯,澄泥硯較之端硯又要少得多。 澄泥硯亦如端硯一般,被不少文人雅士視為四大名硯之首。 澄泥硯產地多為北方河水沿岸,其質地與端硯相似良多。 但工藝又要比端硯更為繁雜,製造工序是將來河泥經過反复淘洗後,用一個絹袋裝好,再紮緊袋口沉入河水中被流水淘一年以上,使袋內之泥越來越細膩。 袋中泥取出來後,還需經過一系列的“煉丹”程序,再加以燒製。
因制工繁雜,澄泥硯又有“取之於水而成之於火”之說。 其貯水不涸,歷寒而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前人多多有讚譽。 無論實用與鑑藏的角度而言其冠絕,是有道理的。
今時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筆者除在博物館以外,市場上未曾見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