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偉展示“肉票” 各種肉票 各種食用油票
其他副食票證
隨著蛇年春節腳步越來越近,人們除了掃家除塵迎接新年外,置辦年貨也成了這段時間裡頗為重要的事情。 儘管平時大家吃喝都很豐富,但是到了過年,人們也還是要想著給家裡購買些與平時不同的“奇”、“鮮”,來營造出與平時不同的過年的氣氛。 看著家裡琳瑯滿目的各種年貨,家住呼和浩特市農委大院的吳明老人不勝唏噓:現在的生活真好呀! 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的吳明老人,親身體驗過物質匱乏的60、70年代,在那些憑票購物的年代,當時所有商品都是計劃供應,連年貨也需要按人口配給。 他回憶說每到快過年時,家家都盼著把票拿到手,因為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東西,那時候不像現在這麼方便,買什麼都能買得到,如果沒有相應票證,甚至連一把糖也買不到。 那 時候過年,一般會發糧票、油票、肉票……上個世紀70年代,吳明老人一家6口人,每到過年可以分到3斤肉票、比平時多領1.5斤的胡麻油票… …很多家庭都得依靠平時省吃儉用,提前給春節備著,這樣,年節裡家裡來個親戚才有的招待,出門拜個年、探個親,也有東西拿得出手。
昨日,記者在呼和浩特市票證收藏愛好者謝志偉家中,看到不少在那些憑票供應的年代,相關部門印製的專門供應年節所需物品和食物的票證,如肉票、糖票、食用油票、糕點票甚至豆腐等副食品票證。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因而逢年過節,居民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餃子。 想要做出一頓好吃的餃子,肉當然是必不可少的。 謝志偉介紹,當時國家對於肉食品採取統購統銷的措施,肉票本身不含價值,但它卻是居民買肉的憑證,因而顯得十分重要。 肉票一般指豬肉票,在牧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細分為豬肉票、牛肉票和羊肉票。 在票證時代,國家為了讓百姓歡度佳節,在物質匱乏的情況下,還是會增加肉類的供應,滿足百姓的需要。 而當時人們買肉卻是“挑肥去瘦”,之所以如此挑選,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低,經常吃不到肉,肥肉不僅有肉還能耗油,一舉兩得。 雖然現在人們對吃餃子習以為常,但在票證供應的年代,過大年吃上一頓香噴噴的餃子是人們非常嚮往的事情。
過去春節期間,一般人家人口都比較多,過年做飯用油量也大,所以糧油票在當時也是非常重要的票證。 謝志偉介紹,糧油是在1953年率先憑票供應的,也是百姓使用時間最長、關係最密切的一種票證。 當時,雖然食油票作為日常生活必需品按月發放,但許多家庭都會將每個月領取的油省吃儉用,盡量省下來在過年期間享用。 食用油票計量單位比較小,較為常見的有“市斤”、“公斤”、“兩”、“克”,謝志偉收藏的食用油票種類繁多,根據地域的不同有胡麻油、大豆油、芝麻油、清油、精煉油、豆油、花生油、香油等票證。 較為少見的還有茶油、葵花油、梓油、桐油、棉籽油、混合油、雜油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酥油、葫油等。 在食用油供應緊張的時期,動物油也會派上用場,如豬板油、豬小腳油等。 食用油票除了種類繁多,使用的範圍也十分廣泛。 例如有居民食油、農村食油、職工油、轉移油、定點油、分撥油、獎勵油、花生換油、優惠油、議價油、補助油、產婦油、保健油、救災油、軍用油、公差油等。 如乾部出公差需要在農民家中吃飯,就會享有公差油。
每到年節,人們都會帶上禮物走親訪友。 在憑票供應的年代,一小包點心也是一份厚禮。 就是這一小包點心也要憑票才能購買,點心票證也由當地糧食部門限量印製發放,品種有成人糕點票、兒童糕點票、華僑糕點票等。 其中兒童糕點票較少,收藏價值較高。 謝志偉收藏的糕點票相對於其他票證數量較少,他介紹,那個年代糕點就好比是奢侈品,供應量也極少,經常為“半市斤”。 居民手中的票證多數已經兌換了實物。 那時候,尤其是小孩子沒有零食可以吃,就等著過年過節人們走親訪友時帶來糕點。 糕點的種類根據地區的不同差異較大,常見的只有幾種,在少數民族地區可以見到較為特殊的糕點。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時就可以吃到各種點心。 但是在過春節拜訪家人、親朋的時候,送上一盒香甜的糕點仍是很多人的習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