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一坐一立,佛道相依,佛道各有淵源,然同出一脈。 坐者抱臂而眠,墨色一團,濃淡適宜;立者雙手合十,短線幾條,形態畢肖;一頂斗笠一隻缽,一佛一道見匠心。 度這是中國文人畫的傳統題材,大多取材於柳宗元的《江雪》詩意。 此畫強烈地渲染雪景,對篷艙蓑笠和漁具過細的刻畫以及表現漁翁專心釣魚的神態,看是釣魚,又不似釣魚,清靜自如度自我。 尋梅花是春的象徵,圖中雖只畫了一枝梅,卻散發出一片生機,真所謂數點梅花天地心。 此幅畫構圖大簡,簡約、空靈是禪畫的靈魂,只有這樣,才能將“靜遠超曠”的禪境營造出來。 宋代有一位僧人,將參禪比喻為“尋春”,寫了一首禪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悟老鼠的天性是偷油吃,就連我們小時候的兒歌也是這麼唱的。 但當有一天,老鼠看到油燈上的火光的時候,它產生了好奇,突然間有所頓悟,原來油不僅僅是拿來吃的。
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張大華禪意山水畫的奇妙境界宛如一座空山,這裡有生命躍動,有鳥語花香。 張大華將蘇東坡晚年妙悟所得的“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禪理注入畫境,達到一種“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更高境界。
家誰言老衲是愚公,一葉為家萬慮空。 兩隻魚鷹常作伴,輕輕破浪喜迎風。 畫家只用寥寥數筆就將人物的神形表達得淋漓酣暢。 扁舟之外大片留白別無一物,卻令觀者感到滿幅畫面是水,環繞這一葉扁舟是無垠的空間,水天相連,天地同和。
待一枝殘荷在晚風中漸漸凋零,一隻愛飛舞的蜻蜓此時停了下來,似乎要為她“送行”。 張大華的這幅禪畫,以荷花之榮枯來比喻人生的變幻無常。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擇鳥類生活在籠子裡,可以衣食無憂,卻永遠地失去了自由。 而生活在籠外的鳥類,擁有了自由,卻要努力尋找食物。 “抉擇”的意義,就在於此。
味圖中的胖僧從不誦經,似乎已深諳“平常心是道”的禪理,故能做到“飢來吃飯困來眠”。 喫茶去,實際上是隱喻禪寓於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從中覺悟達到一種境界。
和芭蕉葉深沉,靜謐,就像是一個避風的港灣,給人一種安全感。 小雞活潑,好動,天真爛漫,自由自在。 芭蕉葉正是給小雞提供了這樣一種溫暖,這樣一個環境。
韓澗明 張大華先生為當代禪畫創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秉承中國畫傳統,以“齊派”一脈筆墨技法入畫,風格簡約,意蘊深邃,作品合於禪理,直指人心,充滿了人生啟迪,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就技法傳承而言,張大華宗於齊白石、婁師白兩位大師,並確立了自己成熟、獨特的表現方式。 自在,解脫,是禪的精神所在,也是“齊派”藝術的精髓所在。 張大華爐火純青的技法,發於心合於時的精神境界,讓“齊派”傳承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就筆墨特徵而言,張大華的禪畫以精煉筆墨傳達神妙之境,造型極簡卻極準確,筆墨極簡卻極入微,構圖常表現為最大限度地利用畫幅空間,其畫合於中國傳統書畫的審美標準。
就風格而言,張大華的作品講求意境與情感投入,常現高遠、空寂之境,具備安詳、快樂、自然、灑脫的大美境界,展現了以禪體驗生活、以禪觀照藝術的特有美感。
就繪畫思想而言,張大華的禪畫與傳統禪畫一脈相承。 禪畫以筆墨表現禪理,上追梁鍇、八大山人、石濤等禪畫大家,無不秉持以畫寫心的藝術宗旨。 張大華傳承、發展了傳統禪畫之魂,表達禪理,明心見性,通過繪畫創作啟迪人生智慧。
無盡禪味,令人獲得身心的寧靜。 張大華由當代生活感悟而作,直擊心靈,充分展現禪意、禪理與禪機,是為當代禪畫之代表。 本版圖解黃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