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梁弄的洞門與第九洞天牌坊

 寧波晚報 
存放在原梁弄鎮政府院子裡的“洞天福地”石匾。 存放在原梁弄鎮政府院子裡的“洞天福地”石匾。 背景圖為梁弄老宅。龔國榮 攝 背景圖為梁弄老宅。 龔國榮攝
□張國源
在素以弄多著稱的餘姚梁弄,洞門弄是九十九弄中最有名的一條。 到過梁弄的人幾乎都知道洞門弄在哪裡,這是因為它是到五桂樓參觀的必經之弄,還因為弄裡有一處近似古城堡的門樓———洞門,​​其獨特的造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洞門坐東朝西,正面成弧形,兩側傾斜。 寬厚的磚牆中間開一圓形洞門,兩邊各有小門。 洞門頂上閣樓飾翹角屋頂,中掛直書“儀賓之府​​”匾額,樸素而莊重。 聽老人們講這個洞門頗有點來歷,相傳建於宋哲宗時期。 據 清康熙年間的《餘姚四明黃氏譜》(洞門西房譜)記載:“梁弄有仙橋,居里之中。有洞門,八世祖宋安定复顯王儀賓故址也。舊有郡馬府額,今廢。”“大學士謝 遷題其圖贊曰:行己以恭,立心以直,如圭如璋,令儀令式,安王之甥,士夫之則,猗與休哉,宜其子孫千億。”可見洞門是名聲顯赫的黃氏八世祖黃敏志、宋安定 复顯王“郡馬府”的台門,所以氣度不凡。
梁弄自宋以來屬四明鄉,故稱四明梁弄。 四明黃氏子姓蕃衍至十世行亞時派分為四。 亞七公恭綺之後,分為牌憲支、真門支;亞廿三公鑑寧之後分為橫街支、洞門支。 其中洞門支之名即是由宋郡馬敏誌公古台門而名。 梁弄為道教第九洞天,民間有一種說法:“有洞天必有洞門。”當年郡馬敏志建儀賓府時正是出自此意,遂將台門形製成穴洞,取洞天毓秀鐘靈之意。 人們習慣上稱這里為“洞門頭”、“洞門裡”,以後又把這一條弄堂命名為“洞門弄”。 可惜此洞門已於1987年拆除,現在人們只能在記憶深處去尋找這千年古蹟。
梁弄四面環山,疊嶂納翠,吸引了歷代眾多道士前來修煉並建宮立觀。 “洞天三十六,四明居第九”。 梁弄作為道教聖地,留下了眾多道教遺跡,曾經使人流連忘返。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天寶三年玄宗皇帝曾遣使祭禱祠宇觀,欽差苦於羊額嶺崎嶇險遠,便令道士崔銜、處士李健將祠宇觀移建至梁弄潺湲洞外,即劉綱、樊雲翹當年向白君學道之處,名為白水宮。 到了宋朝,進入皇家信仰道教的時代。 政和六年,宋徽宗傳旨擴大樑弄祠宇觀,並御書“丹山赤水洞天”九龍金匾懸掛在祠宇觀。 宋嘉熙初年,理宗禱祀於會稽龍瑞宮,竣工後分金龍玉簡藏於白水宮。 幾代皇帝的眷顧青睞把白水宮在道教中的地位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正如姚江文化叢書《姚江宗教》所載:“白水宮(又名祠宇觀)成為道教第九洞天的主要道觀,也是姚江流域乃至浙東地區的道教中心。”道教鼎盛時期,道教影響自然深入民間。 黃氏又一位郡馬黃袞,在梁弄通往上虞縣城豐惠的官道上建造了第九洞天牌坊,成為道教在梁弄的又一處標誌性建築。
黃袞,字德七,四明黃氏十二世,賜進士,宋恭王郡馬。 《四明黃氏宗譜》載:“其立朝大槩,卓卓人世者,昭如日星……而洞天第九毓秀鐘靈惟公是建。”寧海軍節度使文天祥贊其曰: “識時俊彥,命世英才,名題雁塔,學富麟台,榮則儀賓,特選心如洞門重開,炳炳蔚蔚猗與休哉。”郡馬黃袞所建第九洞天牌坊,在梁弄西大門徐家峧,今四明山 烈士陵園東南側。 那邊山坡上原有三塊巨石從上而下連貫而列,甚為壯觀。 民間流傳的“平地一聲雷,禹門三級浪”,指的就是梁弄這處著名的自然景觀。 經宋元明歷朝風雨歲月,第九洞天牌坊傾毀。 但它所處的位置和示意圖案,在黃氏宗譜中均有記載。 我們這一代人曾經看到過的第九洞天牌坊,則是清光緒壬辰(1892)年由五桂樓樓主黃澄量曾孫、分巡道黃芝生在原址重新建造的。 黃芝生,字承乙,梁弄黃氏洞門支西房人。 儀表端正,聰明好學。 一次偶然的機會得遇姚城邵友濂大人,並受其賞識。 幾經交往,捐資進班得滬海補道。 後經邵友濂介紹,任淮楊鹽運使、華洋同知、江蘇觀察使等職。 他為官清正,秉公辦案,富於民族氣節。 紹興同鄉會曾贈送“明鏡高懸”匾額。 甲午戰爭失敗後,黃芝生時任台灣行省知事,建造城廓,抵禦日寇,深得台胞讚揚。 黃芝生告老還鄉後,閒居正蒙校東首舊宅,門上高掛“榮祿第”直匾一塊,簷下懸皓命箱兩隻,內藏聖旨及上級公文。 他為官30餘年,不僅“兩袖清風,一身清廉”,還熱心鄉里公益事業,籌款建校,修建古蹟,在百姓中口碑甚佳,人稱“道台老爺”。 他因在台灣做官多年,與台胞感情很深,所以子孫大都在台落戶,如今台灣經常有人來梁弄尋根探祖。 黃芝生44歲那年回鄉探親時,重建第九洞天牌坊,使這一古蹟重放光彩。
第九洞天牌坊高約​​一丈八尺,方形石柱有高約5尺的護石,底有高2尺長6尺的長條基石,可供行人憩息。 坊上置簡瓦蓋成,頂端四角飛簷。 橫梁石匾西側鐫刻“第九洞天”四字,東側刻“五桂傳芳”四字。 匾額由著名外交家,歷任台灣、湖南巡撫邑人邵友濂題寫。 可惜此牌坊於上世紀50年代倒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