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壺海峽藝交會 祥龍壺海峽藝交會 一鶴齋造靈芝摘望月形湯沸上海泓盛拍賣
文/謝度元 鐵釜在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 唐宋時期,經茶聖陸羽的推廣介紹,煮茶式開始流行,鐵釜(時名為湯釜)正是當時中國茶道裡十分流行的一種煮水器具。 在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中,日本僧人將製釜工藝及綠茶樹種、製茶方法、茶道帶回本國。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人並沒有對鐵釜進行改造,只是遵循他們在中國學到的製造方法、使用方式延續著。
唐宋文化的鐵器在東瀛土地上的轉化
大約在五百年前,日本茶聖千利休確立日本茶道,鐵釜(湯釜)成為日本茶道必備器具。 日本茶道的影響是自上而下的,首先在各藩主大名之間流行,再到武士階層,再傳播到平民。 大約四百年前,日本盛岡南部藩主在其南部轄區內大量聘任制釜師,最初目的是為促進當地製造工業,但因各代南部藩主對茶道的熱衷,不斷推動鐵釜製作的創新,市場需求也由此增加。 尤其第八代藩主利雄公,更是拜師在第三代禦釜師——小泉仁左衛門的門下,嘗試自己製作茶具。 一種新的煮水工具——鐵壺即在此時產生,即按茶道用的鐵湯釜尺寸大小縮小,並加上壺嘴和把手。
鐵壺一經問世就廣受歡迎,因南部盛岡地區在日本東北部,此地自古以來便以出產砂鐵、岩鐵等良質鐵礦聞名,鐵壺作為比當時民眾家中的陶壺更耐用也更實用的器具,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 此風後來也傳到京都。 京都地區素來更為講究器物之精美細緻,因此京都的鐵壺在壺身與蓋子方面跟南部鐵壺有著鮮明的區別。 京都的鐵壺是銅蓋,不易生鏽,壺身上則經常出現富士山、琵琶湖的近江八景、樹木、櫻花等日本特色的裝飾圖案,典雅華麗;而且在二百多年前便出現如龍文堂、龜文堂、金壽堂等著名堂號,為後來鐵壺的製作從實用器物逐漸上升到藝術的創作提供了機遇。
日本鐵壺製造現狀
二戰期間,由於製造武器所需的相關資源鐵、銅等金屬,都受到了嚴格控制;與此同時,政府徵召了大批鑄物師、釜師等從事武器的生產,日本鐵器的製造開始衰敗。 戰後,鋁等輕金屬製品使用上更為輕便,而且價格也比鐵製品更低廉,民眾對鐵器的需求大減。 原本從事鐵製品製造的店家,紛紛關門大吉。 政府為了挽救逐漸消逝的日本傳統工藝,於昭和50年制訂了《傳統工藝產業振興法》,對傳統工藝品的範圍作出以下界定:
1.主要以日常生活中所需使用
2.製作過程的主要部分以手工為主
3.用傳統技術所生產(現存並擁有一百年以上的生產歷史)
4.使用傳統原材料
5.特定的地區及產地(十家生產者或30人以上的從業者)
符合以上5項條件者,以通商產業大臣指定傳統的工藝表示,其中為了和一般普及品區別起見,以[傳統標章]的證紙來區隔。 南部鐵器被國家指定授予傳統工藝品的稱號,在政府的扶持下開始復蘇起來。 其主要製作產地以岩手縣盛岡市與水澤市為主,當時共有八十家企業及980位從業者。 主要製品有鐵壺、茶道用湯釜、鐵鍋、等食器,風鈴、文鎮等日常用品。
但京都地區的鐵壺製造卻沒能延續,一些著名的堂號也難以傳承下來。 據筆者所知,龍文堂、金壽堂已無製造,而龜文堂有製造,但元氣未恢復;藏六一系當時屬皇室御用釜師,現有傳人在世,近日與台灣鐵壺愛好者,共同出版了一本鐵壺指導集。 雖然京都鐵壺已經沒落,但是也正是因為此,京都係鐵壺在市場上反而因為稀缺而備受追捧。
日本老鐵壺熱潮的走向
在2000年左右,日本老鐵壺進入台灣市場。 由於台灣地區以台灣高山烏龍茶和雲南陳年普洱此二種茶品為主,對水的溫度和質量要求較高;而老鐵壺的提溫和保溫效果明顯,煮出來的水相較一般的煮水器較柔甜,因此特別受台灣茶友的追捧。 老鐵壺熱潮走進台灣,成為台灣市場在宜興紫砂壺熱度消退後的一個新熱點。
國內對日本老鐵壺的關注,筆者認為應始於2007年起,國內的普洱熱潮帶動了對品茗器具的關注。 雖然國人對老鐵壺關注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對老鐵壺的鍾愛是很強烈的。 主要是因為老鐵壺的壺身浮雕技藝,具有唯一性,如京都龍文堂系統,龜文堂系統,金壽堂系統等的蠟鑄法的失傳,更使老鐵壺有不可複制的特性。
現在國內的老鐵壺收藏主要集中在京滬這兩個地方。 北京地區文化沉澱深厚,對老鐵壺此一類工藝品更具有欣賞能力,因此北京精品老鐵壺較多。 上海地區是中國金融中心,與國外文化往來較多,更易接受外來文化,此地區日本老鐵壺的普壺較多,指素壺;本地人也喜歡收集一些舶來品,區域的市場熱潮更能輻射整個華東地區。 而東北地區如遼寧吉林二省也有分佈部分老鐵壺。 華南地區的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品茗氛圍較好,這些地方也有老鐵壺的愛好者。
中國各地製鐵壺的發展現況
台灣地區在日據時期受到的日本文化的影響,在早些時期就一直有製造鐵器的工坊存在,其工藝技術在中日台三個產地中,僅次於日本。 而國內的鐵壺製造業,近二年正剛剛起步,主要產地集中在浙江地區,工藝外形有日系風格,只是內部壺內部處理較其他二地為落後,更講究量化,規模化,所以鐵壺的耐久性也更短。 據筆者了解,國內天津與廣州二地各有一家製壺企業,均請日本技師到國內傳授技藝,壺品相對浙江鐵壺有令人驚喜的表現,希望在未來能成長為中國鐵壺的中流砥柱。
展望鐵壺的未來
鐵壺如同茶,有新有老;市場有許多新鐵壺,新鐵壺的生產是一個產品市場的持續發展和穩健成長所必要的。 但老鐵壺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特別是對於收藏而言,老鐵壺在藝術上、工藝上和文化上都有著新壺難以企及的優勢。 鐵壺源於中國,轉化於日本,最後又回到中國。 日本產製的鐵壺仍是目前市場主流,而台產和國產仍有很大成長的空間,願在未來國家能為這個新興的產業製定相關的產業規則來引導和規範企業,而不是目前這種追求量化和規模化混戰狀態。 同時,更希望企業能對自己產品有一個長遠的計劃,從工藝性、實用性和藝術性方面來滿足客戶的需求,這無論是對於市場的培育或者企業的成長都是很有幫助的。
希望在不遠的未來,在一些國內的交易平台上,一些國內的國產鐵壺商戶在其產品關鍵詞設置時,不再打著的是:日本南部鐵壺、日本鑄鐵壺、日本鐵壺等;而是打上:中國鐵壺。 因為鐵壺並不是日本獨有,其源於中國,而現在最大的市場也在中國。 不似其他歷史中的工藝品,因為種種人為的或天災使工藝間斷,我們只能在博物館收藏的古董品欣賞到它的美麗,因此,鐵壺,是一段正在前進的歷史。 (來源:集珍文化文/謝度元圖/福建海峽文化產權交易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