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玉刀新石器時代 人面紋彩陶葫蘆瓶新石器時代 “乍冊吾”銘商代
文/陝西 石曉 慶陽市位於甘肅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會處,轄西峰區和寧縣、正寧、慶城、鎮原、環縣、合水、華池七縣。 慶陽市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也是中國第一塊舊石器標本的出土地,人文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古蹟遺址星羅棋布。 慶陽市各地博物館現收藏歷代文物數万件,其中不乏精品,現選部分國家一、二級文物予以賞析。
1三孔玉刀新石器時代。 1981年慶城縣徵集。 玉刀是由石刀發展演變而來,隨著時代發展,其用途也逐漸變為禮儀、儀仗的象徵和標誌。 這件玉刀長40—42厘米,寬9.7--7.2厘米,重685克,通體扁平,肩窄刃寬,首寬柄尾窄,兩側對稱,雙面平滑,近肩處有等距且排列成一線的三個圓孔,玉質灰白相間,局部有白色沁。 磨製規範,拋光精細,無使用痕跡,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禮制用器。 現藏慶城縣博物館。
2人面紋彩陶葫蘆瓶新石器時代。 1976年正寧縣宮家川東坪台出土。 出土地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 葫蘆瓶通高27厘米,口部為葫蘆形,細頸,下腹外鼓,底部較小,腹上兩側有對稱雙耳,瓶的雙耳正好是人面的雙耳,位置和諧。 瓶的正面,頸至腹底依器形用黑彩勾畫成一人面圖案。 葫蘆瓶口恰如人戴的帽子,長鼻,眼圓睜,口大張,圓腮外鼓,面帶微笑。 像這種以人面紋為圖案的遠古彩陶並不多見,全國僅在陝西臨潼姜寨和甘肅正寧出土,現藏正寧縣博物館。
3“乍冊吾”銘玉戈商代。 1976年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鄉野林村出土。 玉戈長38.6厘米,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斑。 器扁平,援呈三角形,微下曲,前鋒尖銳。 戈是商周流行的用於鉤殺的兵器,以玉為戈始於二里頭文化,其後流行於商周兩代,在當時主要是一種儀仗器。 玉戈柄的前方中部豎行陰刻“乍冊吾”三字,與同期甲骨文書體相似。 “乍冊”是商代掌管著作簡冊的官名,“吾”是任此官職者的名字。 此玉戈形制、大小、風格與河南南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戈相似,應出自同一時期。 現藏慶陽市博物館。
師伯銅盨西周
4師伯銅盨西周。 1981年寧縣湘樂宇村出土。 銅盨高16厘米,連耳橫寬33.7厘米,縱15.4厘米,圓角長方形,腹鼓而淺,雙獸耳,蓋頂飾夔紋,以雲雷紋為底。 腹內底有銘文“師伯作仲吉尊”,“師伯”應為周王朝守衛某地的軍事長官,“仲”是排行,“吉”古代關隴地區大姓。 盨銘表明師伯為仲吉作器。 盨是古代盛飯的食具,一般有蓋和兩耳,圈足或者四足,器蓋與器身形態相近,但稍小。 器蓋上有四個小足,取下蓋翻置即成另一器皿。 主要流行於西周晚期。 此盨出土地寧縣在西周時為義渠戎國(都城治在今寧縣焦村鄉西溝村)的戰略要地。 原藏寧縣博物館,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秦詔版秦代
5秦詔版秦代。 1976年鎮原縣城關鎮富坪村出土。 詔版為青銅鑄造,長10.8厘米,寬6.8厘米,重150克,厚0.3厘米。 詔版上陰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共40字。 這件詔版是以皇帝的最高權威發布,堪稱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紅頭文件”。 當時他命令把頒布度量衡命令刻在官定的的度量衡器具上,或者刻在銅版上,再嵌在量器、衡器上作為使用憑證,並製造標準器具發往全國。 秦詔版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實物見證,秦代時,慶陽屬北地郡管轄,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秦詔版在慶陽出土,也反映了古慶陽一帶也是秦王朝的重要領地。 像這種把詔文刻在銅板上形式的詔版,全國僅發現兩件。 現藏鎮原縣博物館。
彭陽銅鼎漢代
6彭陽銅鼎漢代。 慶城縣董志野林村漢墓出土。 銅鼎通高19厘米,口徑14,。 5厘米,腹深10厘米。 整體呈扁平球形,球面蓋上有三個環形鈕,蓋覆即為盤,三鈕即成為盤足。 子口,平唇內斂,深腹,兩側有長方形附耳,圓底,三馬蹄足,腹中部飾凹弦紋一周。 此銅鼎珍貴之處是蓋上及口沿上各有銘文一組,蓋銘為“彭陽重三斤四兩容三升”。 口沿銘為“彭陽重七斤容一斗三升”。 從銘文可知西漢時期銅器也是標準量器。 銅鼎上的“彭陽”二字指地名,即西漢時期的彭陽縣(今鎮原縣彭陽鄉)。 現藏慶陽市博物館。
“永元” 銅弩機漢代
7“永元”銅弩機漢代。 1983年環縣徵集。 弩機是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傑出成就之一,弩機是弩的關鍵部件之一,裝置於弩的後部,銅弩機出現於戰國,盛行於秦漢,其主要由外框部分“郭”和鉤住、放開弓弦的“牙”,作為“扳機”的“懸刀”以及用於瞄準目標的“望山”組成。 “永元”銅弩機郭長12厘米,寬3.5厘米,“望山”長7.5厘米,“懸刀”長8厘米,重1250克,郭上刻有銘文“永元五年考工所造六石機郭工鎪伯作造工蘇太僕胡工堟閏史成主”並刻有編號。 由銘文可知此弩機是漢和帝永元五年所造。 其強度為“六石”,漢代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一石約等於現在五十至六十公斤。 這件銅弩機,銅質上乘,製作精湛,是研究漢代遠射兵器和軍事技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現藏環縣博物館。
彩繪天王俑唐代
8彩繪天王俑唐代。 2001年慶城縣城關鎮唐游擊將軍穆泰墓出土。 天王源於佛教中統領一方的護法神,天王俑是唐代出現的俑類,是在武士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成對隨葬,置於墓門兩側。 該俑泥質陶彩繪。 通高1.2米,身材魁梧,肌肉健美,一手握拳上舉,一手按胯,立眉虎目,牙咬下唇,戴頭盔,身披鎧甲,鎧甲上飾龍首護膊和護鏡,富貴華麗,足蹬靴。 雙足一踏臥牛,一踏臥羊。 牛仰首曲肢而臥,奮力掙扎,羊則顯得溫順服帖。 該天王俑製作技術嫻熟,天王面部表情、姿態動作、著裝和諧一致,是唐代陶俑中的傑作。 現藏慶城縣博物館。
彩繪鎮墓獸唐代
9彩繪鎮墓獸唐代。 2001年慶城縣城關鎮唐游擊將軍穆泰墓出土。 泥質陶彩繪,通高102厘米,一為人面,一為獸面。 人面者。 彎眉大眼,翹鼻闊嘴,下唇微凸,表情怪異,頭頂一螺旋形角,兩旁各置一扁平小角,兩扇形大耳,前肢直立。 獸面者,怒目圓睜,獅鼻闊口,呲牙作咆哮狀,龍角牛耳,頂插火焰。 二獸全身施紅白黑等彩,前肢直立,後肢蹲坐於平台之上,刻畫細膩逼真,從側面看作品呈三角形,顯得頗為穩健,同時又靜中寓動,凸顯威猛之勢。 現藏慶城縣博物館。
梅花紋三彩枕唐代
10. 梅花紋三彩枕唐代。 1974年西峰區徵集。 長11.8厘米,寬9.3厘米,高5.2厘米,重351克。 呈長方體,中空,一側有小孔,通體施釉。 正背面紋飾相同,中間為六瓣梅花,四周飾小梅花,正背面用褐色細線勾出枕沿。 枕四壁黃、白、綠、褐四色自然點綴。 唐三彩是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而著稱。 這件梅花紋三彩枕小巧玲瓏,色澤絢麗,是唐三彩中的精品,現藏慶陽市博物館。
飛天畫像磚西夏
11.飛天畫像磚西夏。 1994年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鄉出土。 此畫像磚為墓室四壁裝飾物。 磚長33.4厘米,寬33.2厘米,厚6厘米,重10386克。 磚呈正方形,畫面為“飛天”形象。 身著長筒喇叭裙,身體向上捲曲為半環狀,做凌空騰飛姿態,雙手持蓮枝,髮髻高聳,長發背梳覆耳,大眼直鼻,圓臉,腰束飄帶並環於肩首。 “飛天”下飾捲葉纏枝紋。 同墓還出土另一件畫像磚,圖案相似。 畫像磚上的“飛天”形象與敦煌莫高窟,慶陽北石窟寺中的“飛天”形像差異較大,具有党項族人物風貌和民俗特點。 此畫像磚,刀工精湛,線條流暢,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現藏慶陽市博物館。
亞腰形銀錠金元
12.亞腰形銀錠金元。 1982年慶城縣彭原鄉出土。 長14厘米,兩端寬9.5厘米,腰寬5.5厘米,重1957克。 純銀鑄造,通體厚度一致,上有銘文28字。 銀錠又稱銀鋌或元寶,宋、金、元時期白銀作為稱量貨幣流通的一種類型。 當時銀錠多作亞腰形。 此銀錠錠首。 砸印“寧州範三家煎薄記”戳記,標明了銀錠的鑄造地點和鑄造鋪戶。 寧州即今日寧縣,出土地彭原在元代屬於寧州轄地。
“範三家為姓范的人家或姓范銀鋪字號。“煎”為熔鑄之意“薄”與“鋪”通用。銀錠上所載重量為“五拾量貳錢”是金代較為標準的定量。銀錠左下角鏨文“行人
秤庫李元”,“行人”是當時負責金銀成色檢驗的職位名稱。此銀錠是金元時期貨幣制度沿革和古代冶煉技術的具體實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現藏慶城縣博物
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