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在新加坡觀摩“黑石號”沉船上發現的長沙窯珍品
楊曉冬 “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迵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唐代詩人李群玉在他的《石渚》一詩中,這樣描寫 了當時在江南道潭州(現長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一群人依山傍水挖出一個個龍形窯場,用山柴燒製瓷器時山林焚燒、洞火沖天的壯觀情景。
1000多年前的這把沖天大火,燒出了世界第一批釉下多彩陶瓷,燒出了世界第一次標有商品價值銘文和姓氏銘文的陶瓷,燒出了世界上最早帶有廣告語的陶瓷……燒出了名揚海內外的長沙窯,開創了陶瓷業的一個新時代。
1000多年後,在印尼勿里洞外海海域,一艘被稱為“黑石號”的中國唐朝年間沉船,被德國尋寶者打撈上來,人們驚喜地發現:沉船上竟然有5萬餘件長沙窯陶瓷依然保存完整。 這一驚世發現,不僅揭開了長沙窯曾經輝煌的神秘面紗,也使這一世界陶瓷史上保存最完整、脈絡最清晰的中華瑰寶,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如今,隨著長沙窯考古研究的不斷發現,曾被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周世榮形像比喻為“像一位絢麗多彩、才華橫溢、國色天香的湘妹子”的這一寶貴民族文化遺產,其歷史及文化價值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官方和民間對長沙窯的收藏也愈發火爆。 1988年長沙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納入全國100個重要大遺址保護項目,2010年長沙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國家文物局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2011年長沙窯陶瓷燒製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一個源自唐朝的傳奇
考古專家這樣評價長沙窯:“漢文化向外擴張的里程碑,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長沙窯窯址位於長沙市西北約30公里的湘江東岸望城銅官鎮石渚瓦渣坪一帶,所以又稱望城窯、銅官窯、瓦渣坪窯等。 長沙窯遺址發現於1956年。 隨後,考古工作者對此先後進行了10餘次調查和試掘,出土陶瓷器近萬件。 據初步統計,國內共有15個省市自治區和13個國家出土了長沙窯瓷器。 考古專家根據器物類型學、詩歌年代、文獻記載和外銷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認為長沙窯興起於“安史之亂”之際(755年—763年),盛於晚唐(836年—907年),衰於五代(907年—960年)末期。 史料記載長沙窯第一人李群玉,在詩中真實而生動地描述了當時長沙窯的製造生產場面,即是最有力的輔證。
長沙窯的陶瓷器極富藝術創造性,從類別而言,器物的種類有壺、瓶、杯、盤、碗、碟、硯、盂、壇、熏爐、脈枕等;從形態而言,則有棱型壺、蓮花型碗、葵花型高足盂、羊型燈、錠型枕、縷空熏爐等。 還有許多人物、禽獸、魚類等造型的兒童玩具,其中一些設有三眼吹孔,可以作口哨,能吹出簡單的音節。 眾多器物上的動物造型富有變化,幾乎沒有一件雷同,表情傳神,栩栩如生。
湖南省考古學會長沙窯研究會會長李效偉曾多次考察長沙窯遺址,並專程去新加坡考察過“黑石號”沉船上打撈出來的長沙窯瓷器。 他認為,在中國陶瓷史上,長沙窯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 其次,長沙窯產品贏得了出口的機遇,外國人翹首企盼更為多樣化的陶瓷式樣,於是長沙窯與時俱進,全方位吸納接收外國的文化訴求。 產品遠銷東亞、南亞、西亞地區,最遠抵達非洲東北部,長沙窯被譽為第一個外銷型瓷窯,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開闢,長沙窯功不可沒。
李效偉還細數了長沙窯在陶瓷史上創造的多個第一:
第一個成功發明燒製銅紅釉。 在彩瓷史上開創先河。
第一個開創模印貼花。 長沙窯獨具特色的模印貼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紋後,粘貼在瓷壺的系紐或流下,再施以彩釉。
第一個創造並發展了釉下彩繪。 有花鳥畫、動物畫、人物畫、山水景物畫、寫意畫等,題材豐富、色彩絢麗、生動簡潔,紋飾瀟灑飄逸,對唐以後瓷繪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繪。
第一個涉足商品價值銘文、姓氏銘文。 有時甚至把賣價直接製作在器物上,明碼標價。
第一個涉足商業廣告語。 長沙窯經營者為了使自己的產品能佔領更廣泛的市場,博得買者青睞,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標出“絕上”“美酒”“鄭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滿天下無口過”等廣告語。
湖 南省考古學會長沙窯研究會副會長王躍說:“長沙窯上包含著豐富的唐代詩歌信息。《全唐詩》對唐代詩歌並沒有收集全,有很多詩出現在長沙窯瓷器上,卻沒有收 錄在《全唐詩》裡,應該說長沙窯上的詩文是對《全唐詩》的補充。” 據不完全統計,至今長沙窯遺址出土的帶題詩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複詩文60多首。
長沙窯樣式豐富,幾乎當時各個瓷窯的器形都能製作出來。 除此之外,金銀器、銅器、漆器、中東伊斯蘭國家裡的金銀錘碟器形,都能用瓷器做出。
儘管造型多樣,紋式精美,為何在史料中對長沙窯記載卻寥寥無幾? 王躍分析,唐朝時期,人們習慣把岳窯與長沙窯混為一談,統稱為湘瓷。 其實它們是“姐妹”關係,岳窯稍早於長沙窯。 如唐代詩人劉言史詠茶詩中有一句:“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湘瓷”指的是湖南陶瓷,其中自然也包括長沙窯。 再加上唐朝詩歌描繪陶瓷的本就不多,因此史料記載為數不多。
保護:一些民間藏家在行動
在湖湘大地,雲集著一些來自民間的長沙窯發燒友。 他們志趣高遠,執著追求,為發掘和傳播千年湖湘陶瓷歷史文化,繼承和創新長沙窯傳統技藝,默默無聞地奉獻著。
吳躍堅,長沙窯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從事長沙窯收藏10多年來,耗費巨資收藏了數千件長沙窯精品,被稱為“長沙窯收藏第一大家”。 更難能可貴的是,近年來他個人出資近百萬元,組織長沙窯愛好者,成立了長沙窯研究會,求教各地專家,廣交天下藏友。 吳躍堅說:“收藏不要太在意經濟價值,而是要看重其歷史和文化底蘊,在收藏中陶冶性情。”
在吳躍堅收藏長沙窯的經歷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隻連珠紋大罐,釉潤彩鮮、紋飾美麗、品相完整。 此寶物首先在江西出現,而後輾轉到上海,最後為廣州藏家所獲。 該藏家收藏經年,求讓者眾多,但他表示決不出手。 吳躍堅對這件珍品十分嚮往,多次登門與藏家交流溝通,再三懇切說明自己收藏長沙窯多年,正朝藏品系列化、研究系統化方向努力,希望得到支持鼓勵。 最終,廣州藏家被吳躍堅的執著追求所感動,以32萬元的低價轉讓給了他。
李效偉的另一個身份是著名的企業家,他收藏及研究長沙窯已有20多年時間。 他說,“長沙窯救過我的命。”2003年4月,李效偉在上海做了手術後,決定回東北老家養傷。 療養院在一個幽靜的水庫旁。 身體疼痛的煎熬和低落的情緒讓李效偉覺得這樣下去會毀掉自己,必須找一個排解的方式,來挽救自己。 他想到了自己收藏的最愛並為之出過專著的長沙窯。 於是,他決定再寫一本書,以此度過這段痛苦的時光。 20天后,李效偉寫出第二部著作《長沙窯文化研究》,人也隨之精神大振。 事後李效偉感慨:收藏長沙窯,需領悟它的文化,要有精神財富做支撐,否則成不了大家。
如今,李效偉的長沙窯藏品已達到1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多件,二級文物300多件,三級文物200多件。 不少詩文、題記、人物畫等品種是當前僅有的珍品。 李效偉表示,長沙窯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藝術角度看,它是唐代瓷器裝飾藝術的集大成者。 唐代瓷器裝飾藝術的最主要表現形式都是長沙窯首創。 每當獲得一件自己喜愛的藏品時,那瞬間的激動難以用文字表達。 收藏給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如果沒有收藏就沒有今天的成就。 收藏到了一定境界,就不再是簡單的佔有,將來這批收藏品都要獻給國家,讓更多的人領略長沙窯的風采,感受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
長沙窯研究會副會長林安也是長沙窯的一位民間收藏家。 他收藏的各類長沙窯已逾千件,有研究價值的長沙窯殘片5000多件。 他的新作《長沙窯新析》剛剛出版,又著手研究長沙窯“海上陶瓷之路”對西亞、中東、非洲國家在經濟、文化及藝術等方面產生的深遠影響。 為此,今年他專程出國考察了世界各國對長沙窯的保護和研究的發展狀況。 在新加坡考察和講學期間,他與“黑石號”沉船打撈公司的德國船長、長沙窯收藏家尼古來,英國長沙窯收藏家亞歷山大,新加坡陶瓷鑑賞會會長林亦秋等人廣泛交流了長沙窯的收藏經驗和研究心得。 今年5月,他又邀請尼古來、亞歷山大、林亦秋一行來到中國長沙尋根長沙窯。 外國友人先後參觀了長沙窯遺址公園,湖南省博物館[微博] 、長沙市博物館以及林安個人珍藏的長沙窯珍品後,極為讚賞中國對長沙窯的保護和傳承。 外國友人表示,希望通過溝通交流,相互合作,爭取盡快在香港、紐約、新加坡等地舉辦長沙窯的世界巡展,將中國這一古老的陶瓷藝術文化瑰寶推向世界。
林安表示,近期他還將重走長沙窯“海上陶瓷之路”,此活動已得到了很多國家的支持和響應。 他們將按照8世紀中外貿易船隻的航海路線:穿過馬六甲海峽往西北到達印度、斯里蘭卡等西亞國家,再經保克海峽經阿拉伯海,過霍爾木茲海峽到達伊朗和伊拉克等國,再經亞丁灣進入紅海到達埃及和阿拉伯半島國家,最後穿過蘇伊士運河到達地中海約旦、敘利亞、以色列等國家。 實地考察這些國家對長沙窯的收藏、展示、保護及研究的最新動態,並彙集成書,從新的高度和領域,推介長沙窯的輝煌和魅力。
前景:一批值得收藏的珍品
2012年4月,中國陶瓷學會及中國美術史研究專家在長沙召開專題研討會,對長沙窯進行了重新定位,首次提出並肯定了“南青北白長沙彩”的觀點。 與會專家認為,唐代陶瓷在前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以浙江越窯青瓷、河北邢窯白瓷為代表的“南青北白”局面。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沉沒在印尼的“黑石號”打撈出後,瑰麗的彩瓷長沙窯備受關注。 大家一致認為,長沙窯、浙江越窯、河北邢窯是唐代並駕齊驅的三大民窯。
李效偉表示,隨著對長沙窯研究的深入,一些傳統觀點逐漸被顛覆。 過去說長沙窯的燒造溫度達不到1200度,是介於陶和瓷之間的炻瓷,研究表明,長沙窯紅、綠、藍等顏色釉的燒造溫度都超過了1200度,燒出來的是瓷。 長沙窯創燒銅紅釉,填補世界陶瓷史空白;共有13種色釉,是中國彩瓷集大成者;開釉下彩繪寫意畫先河,並首先將詩文書法搬上瓷器。 李效偉說,這些都為“南青北白長沙彩”的命題提供了佐證。
李效偉說,新修訂的文物法出台後,規定在規範有序、加強監督管理的條件下,可以適當放開民間文物的流通,因此近年來收藏長沙窯瓷器的人日益增多。 目前,市面上長沙窯瓷器的數量日漸稀少,價格飛漲,顯示出較好的升值潛力。
若干年前,濤生雲滅的湘江邊,各色瓷器成品堆積如山。 江口停泊的貨船上,滿是工人在忙碌搬運,一個瓷器的世界工廠在此盡顯繁華。 滿載著“大唐製造”的瓷器船隊,從長沙石渚湖出發,沿“海上陶瓷之路”乘風破浪,其中一艘船行駛到印尼勿里洞外海時,不幸沉沒。 這一沉睡就是1000多年,直到1998年才被發現並打撈上來,這就是著名的“黑石號”沉船的故事。 當時發現的5萬多件長沙窯瓷器,已被新加坡一家公司買斷,僅有少量外流。 這少數外流的瓷器當仁不讓地成為世界各地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
林安說,長沙窯的陶瓷器具運往國外的大多屬於宮廷和貴族用的高檔瓷器,供國內普通老百姓使用的也比較多。 大量長沙窯的陶瓷器具通過古代海外陶瓷之路遠銷世界各國,以至於境外的長沙窯瓷器價位高,而國內低;國外數量比國內多;質量比國內好;精美度比國內高。
談到長沙窯的收藏前景,林安介紹,長沙窯的內涵還有待進一步發掘提升、宣傳介紹,它的價值目前還沒有被國內市場完全認可,但國外已經出現大批量收購長沙窯瓷器的藏家。 長沙窯作為湖湘文化陶瓷藝術珍品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 隨著發掘和研究的深入,長沙窯的文化魅力、藝術價值還將不斷攀升。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世榮介紹,唐代人物畫造型生動,線條流暢,散發出迷人的藝術魅力,但流傳至今的十分稀少。 他建議廣大收藏愛好者,可以在註重收集長沙窯完整器物的同時,注意挑選一些珍貴器物的殘片,因為長沙窯中畫人物的陶瓷比較少,因此,哪怕是殘片也具有收藏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