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下崗玉工致皇帝玉璽假貨氾濫

廣州日報
清乾隆白玉龍鈕“八徵耄念之寶”、“向用五福”寶璽。 清乾隆白玉龍鈕“八徵耄念之寶”、“向用五福”寶璽。
從1.61億的乾隆白玉“太上皇帝”圓璽,到1.018億的乾隆青玉螭龍玉璽,再到9085萬的圓明園慎德堂寶交龍鈕寶璽……近年來,各式各樣的皇帝玉璽屢屢拍出高價。 然而,有藏家近日爆料稱:皇帝“玉璽”的數量多得離譜,是因為其中充斥著贗品,這也導致那些盲目崇拜宮廷收藏的國內藏家懵懵懂懂地做了“水魚”……
玉璽存世量小

價格暴漲是必然
資深藏家朱紹良告訴記者,雖然清朝皇帝的玉璽比較多,但存世量卻很少。 目前市場上,乾隆璽印出現不過20方,康熙玉璽只見過七八組,雍正玉璽更是只見過1方。 “就我所知,把藏家手裡的和在市場上流通的清朝皇帝玉璽全算上,也就50方左右。”因此,價格飛漲是情理中的事情。
朱紹良認為,玉璽自古以來就是皇權的象徵,其傳達出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物價值不言而喻。 他 說:“著名文物專家朱家溍先生在《明清帝后寶璽》序中有非常明確的判斷:'寶璽者何?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 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屬。'玉璽的價值,遠遠比瓷器、家具、掐絲琺瑯、玉器重要得多。”他堅信,玉璽收藏幾乎是現在最沒有水分的一個板塊。 “假玉璽不是沒有,但很好鑑別。其數量和假瓷器、假書畫相比更是不值一提。”
作為國內收藏玉璽的主要藏家之一,朱紹良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入藏玉璽的大都是終極藏家,根本不打算將所藏拿出來再賣。 “這是一個非常高端的黃金板塊,是宮廷收藏的最高境界。收藏家走到這個階段,收藏的素質和質量都會上一個很高的台階,是文化品質的象徵。現在市場上連琺瑯、粉彩的拍賣價格都過億了,玉璽怎麼會不貴?雖然這幾年玉璽的身價飛漲,但我相信,距離它們的真實身價還差得很遠。”
“天價”有水分拍賣屢現“紙上繁華”
對朱紹良因玉璽存世量小而價格飛漲這一說法,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卻持不同觀點。
他 說:“玉璽很重要,但由此引申而來的判斷——因為重要,必然稀少——其實是不准確的。事實上,清朝皇帝的玉璽非常多,特別是乾隆皇帝。除了蓋在詔書上的寶 璽,還有各種閒章,比如鑑藏書畫用的鑑藏璽和大量的宮殿璽等。在一些特別的日子裡,乾隆還會做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璽印。比如'太上皇之寶'就做了二十方。 為了慶祝八十大壽,'八方耄念之寶'也做了三四十方。”國內權威的玉璽專家、北京故宮研究員郭福祥先生曾經估算過:乾隆的玉璽大概有600多方;嘉慶的玉 璽大概有400多方。
在劉陽看來,玉璽在海外特別多也不奇怪。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幾乎把當時存放在那裡的宮殿璽搶掠一空;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法國駐軍的司令部在景山壽皇殿,這裡是存放清朝歷代帝后璽印的地方。我估計,這裡的璽印有近千方,都被當時法軍司令弗雷搬走了。”
劉陽表示,皇帝玉璽無疑具有收藏價值,但其近幾年在市場上的表現有些異常,有炒作的嫌疑。 他透露,1.61億元的乾隆“太上皇帝”圓璽、9085萬元的慎德堂寶交龍鈕寶璽,最后買家都沒有付錢,只不過是一場“紙上繁華”。 “有些玉璽還反反复复地在市場上出現。'太上皇帝'圓璽2007年第一次在市場上出現的時候,成交價不過是4625萬港元,2010年再次出現時,價格已 達9586萬港元,2011年第三次出現,成交價為1.61億元人民幣,四年漲了四倍。剛剛成交的乾隆御製白玉交龍鈕'自強不息'寶璽2010年也在拍場 出現過,當時成交價五千多萬元,三年之後身價漲了一千多萬元;中國嘉德前幾天在香港拍的圓明園敷春堂玉璽,幾年前佳士得在英國也拍過,但沒拍成。這次拍成 了,但買家究竟給沒給錢呢?也沒譜。”
“下崗玉工”刻“公章”致玉璽氾濫?
據劉陽觀察,從2002年至今,國內外拍場上出現的各類玉璽有數百方之多。 而對近年屢創天價的皇帝玉璽,常年遊走於國內外各大拍場的美籍藏家馮先生“嗤之以鼻”。
馮先生表示,皇帝玉璽有相當一部分有可能是假貨。 “我在上海有位故交,他的父親民國時曾幫大英博物館在中國買古董。他曾說起一樁軼事,清朝滅亡後,內務府造辦處一些'下崗'的鑿玉師傅專門幹'私刻公章' 的營生,一般的玉璽兩塊大洋,玉質好一些的五塊大洋。這些玉璽被當時在中國的外國人大量收購。這就是為何目前市面上有那麼多玉璽、且大部分來自於國外的緣 故。正常的藝術品市場應是物以稀為貴,可玉璽因為數量多,又投中國人喜歡'宮廷藏品'的所好,所以這幾年被炒成了天價。一個商代分襠鼎成交價只有四百多萬 元,而一方師出無名的玉璽卻能拍到上千萬元。這太不正常了,凸顯出中國藏家的幼稚水平。”
朱紹良也透露,最近有人在法國一家拍賣行花600多萬歐元拍得一件“康熙御筆之寶”的玉璽,拍完才發現其鈕制和造辦處的康熙檔案對不上——獅首做成了螭龍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