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陽現代民間畫作品《苗漢酒醉圖》 滕建國點評作品
吳嘯華劉佳玲 她看著你,雙手交於腹部,恬然寧靜。 髮簪、頸上項鍊與百褶裙微微抖動,銀光閃閃。 她似乎剛站定,還帶著喘息。 薄霧散去,這喘息靜默在淺淡的晨光裡。 你注意到她的雙眼,大而有神,清澈又飽滿。 眼睫的開合處,你能望見她的期待、企盼和安然,不過分焦灼,暗含悠然。 她的身後,一彎明月,一輪太陽,一座鼓樓,一圈花紋,一群展翅大雁……這個侗族女子,你不知不覺為她眼神中的氣定神閒震懾住,你心領神會她在等待她的愛情,你覺得自己魂不守舍,腳不挪步。
站在這幅名為《侗女》(中國美術館收藏)的民間繪畫面前,讓人有忘乎所以的感覺。
其實有滿屋子的畫。 整面的牆上、轉角門上、牆角地上,鋪天蓋地壓向參觀者,色彩斑斕又厚重大氣,民族風味濃厚。 6月中旬,湖南猛然進入炎熱的夏季,但走進麻陽苗族自治縣的麻陽現代民間繪畫畫院,頓覺清涼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年近七旬的畫院院長滕建國介紹,擁有獨立編制的畫院長年對外開放,設展廳、培訓創作室、檔案資料室,集展覽、培訓、收藏於一體。
從農民畫到現代民間繪畫
麻陽農民畫是麻陽現代民間繪畫的前身,起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應當時豐收的景象和改造山河熱火朝天的場面而生。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廣大作者的創造提升,才逐步形成了既有楚文化和麻陽苗族神巫文化、盤瓠文化、儺文化根基,又有時代生活情趣的麻陽現代民間繪畫。
現代民間繪畫從民間藝術中發展而來,在藝術上融匯了湘西苗繡、挑花、蠟染、印花、剪紙、雕刻、木版平畫以及原始美術、兒童繪畫等,造型、色彩、構圖規律、表現手法均保留了民間繪畫者自身獨特的質樸、純真、充滿童趣而又神秘的審美意蘊。 它以濃郁的苗族民間特色、地域鄉土氣息、時代生活情趣和獨特的現代民間繪畫群體風格躋身畫壇。
近年來,麻陽先後有350餘幅作品在國內外參展,16幅作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出版物上發表,26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收藏。 1988年,文化部命名麻陽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8年再次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繪畫)”。
滿室的畫中,全是原始先民留下的古風遺俗、巫風儺舞、飲食起居、民間藝術、審美遺風的生動再現。 麻 陽縣文化館館長黃軍說:“在麻陽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居住著苗、漢、土家、侗、布依、瑤、回等15個民族,其中苗族佔79%。麻陽苗、漢先民自古以來就有一大 批服務民間的畫師、雕塑家及民間剪紙、刺繡、挑花藝人。楚文化、苗族原始神巫文化、盤瓠文化的文化熏陶,使得麻陽孕育了無數的民間藝人和民間藝術家,創造 了豐富的苗族民間文化。”
黃軍介紹,麻陽民間向來有繪畫習俗,民間畫師頗多,住宅、祠堂、寺廟、庵堂等建築繪畫都出自民間畫師之手。 1973年,時任麻陽縣文化館館長滕召龍組織一批農民美術作者和民間藝人進行美術創作,作品稱作“農民畫”,參加湖南省美術作品展覽,收到好評如潮,為之後的“畫鄉”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後,文化館美術幹部路心聰、傅元鑫負責組織農民畫創作。 1984年初,滕建國調任麻陽縣文化館美術幹部,負責全縣美術組織輔導工作。 20多年來,集中開辦輔導培訓班500多期,培訓作者3100人次。 1985年6月,麻陽農民畫作者協會成立,滕建國總結了全國和本縣農民畫及群眾美術創作活動的歷史經驗,從政治文化中解脫出來,去探求沒有經過專業繪畫訓 練的農民、市民和民間藝人的繪畫藝術造型規律,轉向本土苗族民間文化尋源,探求原始藝術、民間藝術、兒童藝術、現代藝術的造型方法。
“領頭羊”滕建國
滕建國集主持人、研究者、組織者、輔導者於一身。 年近古稀的他,從事美術創作40多年,從事畫鄉組織輔導工作近30年,創建了一個文化部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創造了一個苗族現代民間繪畫的獨特“畫種”和“畫派”,聲名遠播、蜚聲中外。
滕建國本就擅長工筆人物畫、山水畫等,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84年起,他專攻麻陽現代民間繪畫,不僅身體力行,創作出一大批有影響、有苗族文化特色的麻陽現代民間繪畫,而且對一批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農民、職 工、民間藝人等進行培訓、輔導,總結出一條“立足鄉土、學習民間、廣為藉鑑、順其自然、更新觀念”的經驗,以指導創作實踐。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麻陽如今活躍著260多人的創作群體。
近 30年來,滕建國幾十次深入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寫生、考察,蒐集了數以萬計的民間美術和民俗資料照片及數百件民間美術實物,購買一 大批有關民間藝術、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書籍,進行全方位研究,逐步在“群眾美術創作”的基礎上,將“農民畫創作”發展成為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民間 繪畫”,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畫種”和“畫派”。
特別是退休後,滕建國守著畫院,保護、宣傳、創作現代民間畫並參加展覽,忙得不亦樂乎。 他撰寫了20多篇論文,在全國、省級研討會上獲獎,為民間繪畫畫鄉奠定了理論基礎。 他 認為,麻陽現代民間繪畫,既不屬於西方繪畫和中國傳統繪畫造型體系的範疇,也不屬於因循守舊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美術,更不是“大躍進”時期為某 種政治服務的以“農民”身份繪製的“麻陽農民畫”,而是藉鑑原始藝術、兒童藝術、民間藝術和西方稚拙藝術的造型表現手法與民間色彩規律,結合本土民俗生 活、現代生活內容和時代精神,創作出的嶄新藝術式樣,它屬於民間藝術體系的範疇。
麻陽民間繪畫的憂思
畫鄉走向輝煌的時候,卻也有隱患,黃軍不無擔憂,他坦言:“近些年,由於對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夠,保護機制不健全,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多,導致人才流失。滕建國老師把民間繪畫提高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蜚聲中外。但令人憂慮的是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嚴重。”
麻陽現代民間繪畫最具自然美,是當地人對美最直接最原始的認識,擁有質樸、天真、充滿活力的天然品格,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黃軍說,其繪畫群體既沒有進過專業美術學校,也沒有多少美術知識,平時在田間、牧場忙碌勞作,只在工餘時間作畫。 如果他們的畫技太高超、太專業,可能就會丟失民間繪畫的文化屬性。 現代民間繪畫必須守住這個底線,否則民間繪畫就不存在了。 這是民間繪畫存在的困境,要想守住底線,又要得到發展、走向世界,往何處去,這是難題。
“我們就在苦苦探索這條路。”滕建國說。
現代文明的巨大衝擊讓這條道路更加蜿蜒曲折。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不斷推進,群眾的生活方式、消費意識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紅白喜事新事新辦,使苗族習俗日漸式微;土木房改洋樓,使苗族民居面目全非;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元文化的影響,使人們對民族文化的需求日益淡化,導致民族文化的發展空間日益縮小。 大部分青年接受了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他們對傳統民族歌舞、樂器、服飾的興趣愈來愈淡漠,難以形成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造成民族文化缺乏肥沃的成長土壤,以多彩苗族風情、濃郁鄉土氣息、傳統民俗生活為基礎的麻陽現代民間繪畫,尤其受到衝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