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青銅酒器上為何有奇怪立柱

中國文化報
商代晚期父辛爵 商代晚期父辛爵
實習記者孟欣
商周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青銅酒器,考古學家將其分為24類。 其中許多酒器口沿上豎立著兩枚小立柱,這些立柱是做什麼用的? 這一疑問引起了考古學者的不同猜測。
爵、斝多帶有立柱
帶有立柱最為常見的酒器主要有爵、斝兩類。 爵是夏商周時期最為常見的飲酒器和禮器,它以圓腹為主,也有個別方腹,腹下有3個錐狀長足,口沿的前端有便於倒酒的流槽,後端有尖尾,立柱即在流與口之間。 立柱大多短小且呈“傘”形,有少量上部帽端為鳥獸形狀,以雙柱最為常見,也有部分單柱爵,單柱大多立在流槽處,也有少量出現在尾端。 青銅爵上的立柱非常普遍,被譽為“商周青銅爵之冠”的父辛爵,其上即有一對繖形的立柱,並且,“爵”在甲骨文與金文中,上部均有繖形或十字形符號作為立柱的象徵,十分醒目。
斝為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可能為溫酒之用,也被用作禮器,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三足,十分珍貴。 斝為圓口,腹寬,多為直筒狀或鼓腹狀,底為平底或圓底,側壁有一鋬(耳),下部三足或四足。 與爵相似,口沿有一枚或兩枚立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 “斝”的立柱在甲骨文與金文中也有體現,甚至在現代漢字中也可看到“斝”字上部的兩“口”,即是由立柱演變而來。
對於現代人的飲酒習慣而言,小小的立柱顯得如此“多餘”,但它卻在近千年的漫長歷史中長期存在,是由於它在古人飲酒的過程中起到難以取代的作用? 還是具有商周時期獨特的文化蘊涵? 考古學者為此進行了長期的討論。
勸人節飲?
早期考古學者認為設置立柱能夠勸人節制飲酒。 由於立柱大多設置於體型較小、方便拿放的容器上,這些容器很可能在古人飲酒時起到酒杯、酒盞的作用。 當飲酒人仰首傾爵之時,兩枚立柱便會頂在鼻子兩翼,進而提醒飲酒人淺嚐輒止,切不可貪杯失態。
這一假設聽上去合情合理,然而,不少學者也提出異議。 譬如,從爵、斝等器物造型的發展來看,早期的立柱較為短小,甚至只是兩枚小小的釘帽,而流口卻很長,在飲酒時立柱無法碰到鼻翼,難以起到阻礙傾杯飲酒的作用。 並且,商代人以豪飲著稱,講究“卒爵”,即現在所謂的“乾杯”,杯中剩酒是失禮的。 因此立柱是否起到勸人節制飲酒的作用有待商榷。
濾酒之用?
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曾提出,爵柱可能是用來固定過濾網的。 因為夏商周時期的酒並非後世所用的清澈的蒸餾酒,而是釀後連糟混置的黃酒,用於祭祀時,還須將搗碎的香草添入後煮汁。 因而酒體渾濁,在飲用或祭祀之時需要過濾,把殘留的酒糟和植物渣滓分離出來。 因此,在飲酒的爵、斝之上放置濾網,以立柱固定,以便在飲酒的同時過濾渣滓。 台灣學者傅曄還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 並且,研究者指出,這種精緻的飲酒方法是王公貴族一種很好的消遣,別富情趣,如同後人煮茶品茗一般。
該主張的提出也受到部分學者的質疑。 較為有力的觀點認為,目前尚未發現大小、精美度可與爵、斝相配的青銅杯具,而如此精緻的飲酒方式自然不能以劣質的陶杯相配,因此該觀點依舊難以被學術界廣泛認可。
溫酒之時方便提取?
也有部分學者指出,如果爵、斝並非飲酒之器,而是起到為酒加溫的作用,或者在下麵點一把小火,在宴飲時邊溫邊飲,那麼其上的立柱或許就像鼎上的雙耳一樣,起到從火上取出酒杯的作用。 該學說的證據來自以下兩點:首先,爵有三足,在早期文明中,三足器常用於加熱;其次,考古發現的部分爵底部有煙熏的痕跡,表明曾用於加熱。
這 一學說曾經在學術界引起較大的反響,然而也有學者指出,首先爵的體積較小,作為溫酒器未免過於不便;其次,畢竟只有不到1/30的爵發現煙熏痕跡,如果爵 確實作為溫酒器,那有煙熏痕蹟的比重怎會如此之少;最後,許多學者指出,如果立柱是作為取酒的把手,那立柱應位於爵、斝等器物的中軸線上,以達到取酒時酒 杯的平衡,事實上立柱多位於前端,若真用於取酒,是很容易傾灑的。
玄鳥象徵,只為商代人崇拜?
近年來也有學者指出,爵的器形是模仿“雀”的形態,因而上部兩枚立柱則是模仿雀的雙翅。 學者指出,“爵”字在商周時期無論從讀音、字形上都與“雀”字有許多相近,加之商代人崇拜鳥,認為商的祖先是“吞玄鳥之卵而生”,而爵的“流”部象徵鳥首,後部尖尾象徵鳥尾,整個器形如同一隻鳥“昂首闊步”。 因此,有學者推斷,上方的雙立柱自然象徵鳥的翅膀。 然而,該學說自始至終也沒有得到有力的證據支持,因而有學者指出,該說法不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