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素工之中有深意

 東方早報 
 秦一峰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師、藝術家。 收藏有明式家具六七十件,而明式家具又是他相機鏡頭中的主角、藝術創作的源泉。 大小頭櫥 大小頭櫥 燈掛椅 燈掛椅
四平面方桌 四平面方桌
姜岑
在秦一峰眼裡,明式家具是一種心靈的歸宿。 沒事看著一件家具,發發呆,也很舒服。 在他的工作室裡擺放著各種明式家具,榻、四出頭官帽椅、燈掛椅、馬凳、四平面方角櫥等等。 和很多束之高閣的古董不同,這些年代久遠的家具已經和秦一峰的生活自然地融為一體,工作、休息、會客處處離不開它們。 用秦一峰自己的話說:“皮殼越摸越好。”他覺得,它們都是有生命的,這就是中國古典家具和現代工​​業化生產的家具最大的區別,而明式家具又是中國古典家具中的典範。
明式家具很安靜,沒有繁瑣的雕花、張揚的造型,不屑興師動眾地來吸引眼球,不會來“​​招惹你”,但卻有著極深的內涵、能與人靜靜地交流,好像一位正直的君子。 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斂、修養及天人合一的精神也在其中盡顯無遺。 話匣子一打開,秦一峰顯得異常興奮“其實明式家具看似外形簡單,但其工藝要求卻比雕花更高、內涵也更深”。 深諳明式家具結構的秦一峰平日里也喜歡拆解家具、研究把玩。 “明式家具榫卯的工藝很有講究”,他說著起身走到一張麻栗木四平麵條桌前,這是他的最愛之一,2米多長,沒有多餘的線條,十分簡潔大氣。 而在秦一峰眼裡,這樣的比例和造型正飽含了“起承轉合”恰如其分的節奏感,而條桌上下的毫釐之差,微妙的角度變化成就了這樣的美感。 然而這看似簡單流暢的微妙變化卻十分“吃功夫”。 秦一峰指著桌腿與桌面的一處不起眼的接縫意味深長地說:“這裡面的榫卯結構相當精湛。”對明式家具的工藝和文化內涵,秦一峰始終贊不絕口。 以桌腿為例,“一張桌子的四條腿並不像一般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將一根木頭像切甘蔗似的切成四段隨意組合,而是要將木材從立面成直角交叉地一剖為四,”他邊說邊比畫著“如此將木材加工後分裝在桌子的四個角上,其紋理便有秩序地遙相呼應,好比阮生手足,氣韻生動、不可替代”。
很多人習慣將明式家具的簡潔造型稱為“極簡”,而秦一峰卻不敢苟同。 他覺得,“極簡”這個西方的外來詞夾雜著工業化的色彩,卻和中國文化有些脫節,斟酌之下,他更喜歡用“素工”一詞來形容明式家具的氣息和造型——自然、本質、簡潔、素雅、大氣。 也正是這樣的特質深深吸引了他。
作為藝術家,秦一峰對造型有著特殊的敏感。 在眾多家具藏家中,很多人也許最關心的是價值、材質和年份,而秦一峰卻恰恰把器型放在首位。 正因為此,他酷愛四平面——明式家具中的經典造型。 無論是四平面的條桌、方桌還是方角櫥,他碰到合適的機會便一一收入麾下,如數家珍。 而其他明式形制,如四出頭、圓包圓中但凡造型儒雅、素工之作也都為他所鍾愛。 秦一峰笑言,如若得到一件心儀的家具,那挑燈撫摸、欣賞至夜深人靜是常有的事,心中那份“惦記”說不清、道不明。
藝術家的眼光往往犀利而挑剔。 但真正能夠淘到心儀的“貨”,也是出於一段機緣。 在秦一峰的記憶中,祖母開了一家中藥店,而店堂裡的各式老家具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了烙印。 但他真正的家具收藏始於1990年代中期,在他家附近有一個古典家具木行,行里的陸姓老闆通曉家具。 抱著鄰居“串門”的心態看看逛逛之餘,一次偶然的機會出手買了一張圓桌,豈料心中依稀的老家具情結就此激活,一發不可收拾。 時至今日,秦一峰收藏的大小家具已有六七十件,和當年的木行老闆也早已成為好友。 不過秦一峰也坦言,個人的收藏由於財力、空間等限制總是有限的,有時看到好的東西心裡癢癢的,卻也只好飽飽眼福。 但他深信“理解才是最大的擁有”。 如果在店里或者朋友那裡欣賞到一件精品也是很幸福的,那種美輪美奐的形式感,細節上的獨具匠心不由讓人會心一笑,這是審美的愉悅。 相反,如果一個人對所藏之物不理解、整日束之高閣,那縱使有再多藏品,也難算真正擁有吧。
秦一峰在明式家具裡甚至能夠尋到巴赫的影子。 深愛古典音樂的他最喜歡巴赫和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 而他體會到,明式家具的平靜深刻一如巴赫的音樂,表面上沒有太大起伏,但細細品來該有的全有了,內涵豐富,靜下心來越欣​​賞越能品出其中的味道,給心靈帶來慰藉。
不過和一般的藏家不同,明式家具對於秦一峰而言還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近年來,他將明式家具作為攝影對象,借用自然光進行拍攝,結合自己的藝術理念完成了一批創作。 工作中,他站在工作室的大畫幅相機前,小心擺弄好銀鹽膠片,將鏡頭對準心愛的藏品,用遮光布蒙住頭,緩緩對焦,靜靜等待著理想的光線。 秦一峰說:“最享受的就是按動圓錐形快門的一剎那。”那一刻,藏品與作品融為一體。
Q&A
收藏十問
Q: 你怎麼走上收藏之路的?
A: 家裡附近有個很不錯的老家具木行,耳濡目染。
Q: 你記憶中最早的藏品是什麼?
A: 一張圓桌。
Q: 你最喜歡的藏品是什麼?
A: 一張四平麵條桌。
Q: 你的“收藏之道”是什麼?
A: 與生活日用有聯繫,與藝術創作相關。
Q: 藏品主要通過什麼渠道收藏?
A: 當年家附近的那個家具木行及圈內朋友。
Q: 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嗎?
A: 大概六七十件。
Q: 你覺得自己是收藏家嗎?
A: 說不上,就是喜歡,愛好者。
Q: 你覺得收藏帶給你的最大樂趣是什麼?
A: 有個心靈的歸宿。
Q: 收藏中遇到過贗品或挫折嗎?
A: 沒有,因為渠道對,而且有個熟悉的圈子。
Q: 有一天你能放棄你的藏品或捐出嗎?
A: 目前還沒有這個打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