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好的硯料少:眉紋仔料越炒越高

 東方早報
寒山(右)與硯台藏家蔡雪斌(左) 寒山(右)與硯台藏家蔡雪斌(左)
寒山(原名汪鴻欣,大畈村)
歙硯的產地就在婺源龍尾山方圓三十里的地方,歷史上不在歙縣,我們一開始提的是龍尾硯,但吃了不少虧,後來還是稱歙硯了。
我從小就喜歡美術,現在是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硯雕傳承人,1977年生,1994年開始學制硯,1995年去上饒師院學電子財務,1997年回來,還是重操舊業。 我當時跟師傅學的硯雕基本工,但師傅只是領進門,接下去要靠自己走。
現在好的硯料少,眉紋仔料越炒越高,好的料都超過硯的價格。 我們就是不間斷地去買料,十幾年前買硯料是兩三千元一噸,現在每噸都幾萬、十幾萬元的。
現在我們這個村里(大畈村),制硯已經形成一個產業,1000多人在做,佔整個婺源製硯業的九成以上。 大畈有兩個古坑口(進去三華里),北宋初期開坑,濟源坑(以產魚子紋為主)、碧裡坑跟硯山的硯石幾乎差不多,所以1980年代,這裡恢復開采的時候,也有人從這裡買過去,冒充硯山的石頭。 現在老百姓自己還在採,政府就是要求注意安全,不要影響河流、樹林。 大畈村後來發現的就五六個坑口。 大畈村2000多人,其實在本村戶口只有1500多人,有很多人是周邊的,江西和安徽交界地區的人,從事這個產業大多要跑到這邊來,包括硯山的也有。
我們以前把成品硯台都送到黃山屯溪老街上,黃山老街上八成的硯台是我們婺源的,兩成是歙縣的。 2002年開始,大畈形成了製作、銷售歙硯一條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