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中晚期鉤連乳丁紋羊首罍
郎樹德說,四壩文化遺址的發現,表明西北甘肅河西地區是最早使用青 銅器的地方,這些青銅器可能是從中亞、西亞一代傳過來的,是先到了甘肅,然後才傳到中原。 中西文化交流在4000年前就開始了。 【中國新聞周刊網6月26日綜合報導】國務院近日正式公佈位於甘肅省民樂縣東西灰山四壩文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壩文化遺址的發現,表明民樂至少在4300-4400年前就有豐富發達的史前文化,郎樹德在研討會上講述了四壩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東灰山河西四壩文化的發現,在學者的主張中認為中西文化交流在4000年前就開始了,而不是絲綢之路(公元前138年)開始的時間。
根據測定結果,四壩文化的銅器合金成分複雜,既有錫青銅和鉛錫青銅,又有砷青銅以及其他合金製品。 四壩文化普遍發現砷青銅,這一特徵與西亞、南歐及北非的早期銅製品相同,反映出四壩文化有可能與外界存在某種形式的聯繫。 從上述情況看,當時的冶銅專業人員已掌握了採礦、冶煉、製造和鑄造成型等生產工藝,冶銅業更趨成熟。 重要文化遺存青銅器的發掘,證明西北甘肅河西地區是最早使用青銅器的地方。 ”
郎樹德表示:“四壩文化的一大特點是金屬器物的大量使用,同時還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銅文化。某些彩陶的器型與彩繪圖案和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較為接近,說明曾接受了它們的強烈影響。但三角形器蓋、砷銅製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點又與中亞文化接近。
他說,甘肅地區是最早使用青銅器的地方,可能是從中亞、西亞一代傳過來的,是先到了甘肅,然後才傳到中原。
“東灰山的發現表明至少在青銅時代我國已開始栽培小麥。”郎樹德介紹說,小麥原產地是西亞地區的,而在甘肅,至少4000年前就已經開始種植。 據資料記載,東灰山人以農業為主,生產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專家在東灰山的考察發現,在東灰山文化層中曾採集到完整飽滿的小麥粒,而且數量很多,據考證,這是目前中國境內見到的最早的炭化小麥標本。 另外,在同一遺址中發現小麥、大麥、高粱、粟和稷等五種農作物,在全國是第一次,世界上也屬罕見。
據介紹,四壩文化,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的一種早期青銅時代文化,民樂縣境內現有東、西灰山兩處四壩文化類型的古遺址。 日前,東、西灰山四壩文化被國務院正式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四壩文化遺址或將打造博物館、公園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隨著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步伐的加快,民樂縣近年來對四壩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已形成了初步思路。
據民樂縣文物局副局長陳之偉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文化遺存,民樂縣已派出專門的文保員,對控制範圍內土地實施嚴格監管,嚴格杜絕區域內任何建築實施。 陝西省的半坡遺址博物館聞名於世,而民樂縣將利用東、西灰山遺址年代早、佔地面積大、出土文物豐富、研究價值豐富的優勢,建成一座集保護、陳列、研究為一體的結構合理、設施先進、面積適中的四壩文化遺址博物館或考古遺址公園。 同時,利用東、西灰山遺址距離近、規模大、出土文物多的優勢,將兩個遺址公園與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建設項目連成一條史前文化與新興工業、現代農業對比觀光旅遊線路,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吸引遊客的優勢,加快旅遊產業建設步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