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華富貴
撰稿/楊鯤 攝影/張冠雄 繡出一片錦繡來——專訪蘇繡店主楊學德
在等待採訪對象的時候,筆者就透過蘇繡店舖的玻璃門看到了桌子上的書法習作,見到楊學德後,筆者更是強烈感受到這位和善老者身上的儒雅氣質。 楊老熱情地為筆者沏好茶後,就談起了他鍾愛的蘇繡……
歷史悠久的中國民族傳統工藝
還沒等筆者發問,楊老就主動拿出了已經寫好的蘇繡相關資料,工整的字跡流露出楊老對此次採訪的重視。
蘇州刺繡,就是指狹義的“蘇繡”,而廣義的蘇繡是以蘇州為集散中心,遍及江蘇全境的一種著名手工藝品,在我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粵繡、湘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有著悠久栽桑養蠶歷史的江南地區孕育了蘇繡,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就已將刺繡用於服飾;到了宋代,蘇州刺繡之技十分興盛,工藝日臻成熟;而自明代以後,江南已成為全國絲織手工業中心;至清代,蘇繡迎來了全盛時期,流派繁多、名手競秀,專供皇室的大量繡品,幾乎全部出自蘇繡藝人之手。
在當下,蘇繡以其高雅的藝術品味、精緻的審美情趣以及不可複制的稀缺性獲得了很高的收藏價值和較大的升值空間,成為收藏、觀賞、饋贈的上佳選擇。 新中國建立以來,多次在外交活動中將蘇繡作為國禮贈與外國元首要員,並引起轟動。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蘇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精美絕倫的工藝
蘇繡傳承至今,其技藝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 蘇繡用綾羅綢緞做底,極細的絲線繡製,最細的“一絲”,僅相當於一根花線的1/16粗,比頭髮絲還細。 蘇繡的精品,山水遠近分明,樓閣具觀深邃,人物生動傳情,花鳥絢麗多姿,技藝高超的蘇繡技師用絲線代筆,完美地呈現出圖案的明暗、遠近、層次,將筆墨的韻味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蘇繡的技藝特色,大致可用
“平(繡面平伏)、齊(針腳整齊)、細(繡線纖細)、密(排絲緊密)、和(色彩調和)、順(絲縷暢順)、光(色澤光艷)、勻(皮頭均勻)”八字來概括,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的繡品,其中仿畫繡、寫真繡的逼真藝術效果更是名滿天下。
楊老如數家珍地向筆者介紹起了店中的蘇繡精品,有根據古代名畫《歲朝清供》繡製的,使用了八九十種顏色絲線的作品,也有尺寸達到了3米乘1米2的雙面繡牡丹落地屏風《榮華富貴》(全屏風尺寸為3.95米乘2.6米)。 在眾多巧奪天工的蘇繡製品中,一幅尺寸並不是很大的作品給筆者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幅雙面異繡作品,用最細的絲線繡製而成。 所謂“異繡”,是指正反兩面的圖案不同——這就要求繡工用最細的針、最細的線,在很薄的綾、綢等絲質面料的表面繡製時還不能扎穿底布,這幅作品的一面是一隻猛虎,另一面是一隻孔雀,栩栩如生,並具有很輕的立體感,藝術造詣極高。
有瞭如此精美的工藝,自然也就少不了喜愛的藏家。 據楊老介紹,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每年都會給出題材,從“蘇繡坊”定制10幅左右的蘇繡作品。
任重道遠的傳承保護之路
在介紹完蘇繡輝煌的歷史和精湛的技藝後,楊老將話題轉到了蘇繡技藝的創傳承與保護這一比較沉重的話題上。
應該說,新中國成立以來,蘇繡技藝確實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蘇繡研究所,並開辦刺繡訓練班。 蘇繡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 尤其是近年來,據楊老介紹,蘇州市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和傳承蘇繡技藝,每年都會開辦兩期培訓班,推廣蘇繡技藝,培養蘇繡傳承人。 但遺憾的是,目前掌握蘇繡技藝的繡工、工藝師已經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前文提到的雙面異繡工藝,楊老告訴筆者,現在全國恐怕只有不到20人能夠掌握— —而隨著這些工藝美術大師的年齡越來越大,如此高超的技藝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
筆 者感到在楊老看來,現代社會的科技和生活方式等對於蘇繡來說可謂是一柄“雙刃劍”,但總體來看,還是給這門技藝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由於有了現代科技 的支撐,底布上的圖案可以用電腦打印而不用手工繪製了,但與此同時電腦控制的廉價機器蘇繡製品也大量出現;蘇繡技藝需要“童子功”,要從小開始訓練,同時 要想不止步於一般的繡工、匠人,而成為工藝美術大師,繡出佈局合理又有文化內涵的精品,技藝精湛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定的專業美術知識和較為深厚的文化功底— —現在獨生子女太多,基本都選擇讀書考學的道路,又加之社會整體比較浮躁,很少有人愛好做蘇繡或願意讓子女從小吃苦研習此道,所以“三萬繡娘”的情景已經 不復存在了,人才有青黃不接之虞;一幅蘇繡通常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因為這本身就是一項不能考慮物質成本、規定時間限制的創作活動,而現實是,除一些企 業外,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仍然有限,所以為了保證賣出去,不少好作品只能定很便宜的價格,這就導致了蘇繡技師的收入普遍不是很高;而對於繡工和工藝美術師 來說,只要一上歲數,眼一花、手一抖,其刺繡生命也就基本結束了,像楊老的夫人陶香芝就是蘇繡技師,現在因為年紀大了所以也逐漸以知道年輕人為主了。
總之,從楊老的介紹中可以看出,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工廠化的生活方式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無疑給蘇繡,這種特別講究“慢工出細活兒”的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楊老對筆者特別強調,電腦刺繡雖然效率高,又不易出錯,但永遠也代替不了人的思維、針法和靈性,所以如果手工蘇繡技藝衰落、失傳,將是我國傳統手工藝的重大損失!
對家人的支持,對晚年的寄託
楊老告訴筆者,他以前在蘇州的一家建築公司工作,幾年前為了支持愛人的蘇繡事業而提前退休,來到北京,在潘家園市場裡開了這家蘇繡店。 楊老現在每天在店鋪中看店,他的夫人陶老則往返於北京和蘇州兩地,負責指導繡工完成客人定制的作品。
楊老說,自己上歲數了,不像年輕人那樣有雄心壯誌了,所以對未來的業務發展並沒有什麼很大的計劃,現在每天看店的同時,能練字、品茶,也算是一種自己喜歡的晚年生活方式。
結語
在採訪結束時,楊老拉著筆者的手一再感謝,說自己的店鋪贏利有限,花不起大價錢搞宣傳,感謝《潘家園報》能夠予以報導。 筆者衷心祝愿養老能有一個安逸、閒適的晚年生活;同時,也衷心希望蘇繡技藝能夠藉著現在中央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風,迎來錦繡的明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