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武漢博物館珍藏明清行書十品

 《收藏》雜誌
文徵明《行书七言诗》轴  345厘米 文徵明《行書七言詩》軸 345釐米 董其昌《行书五言诗》轴  纵140厘米 董其昌《行書五言詩》軸 縱140釐米
武漢博物館珍藏明清行書十品
  武漢·彭建  李笙清  左易正
  1 文徵明《行書七言詩》軸  345釐米
  書其所作七言律詩《雨中放朝》:「霏微芳潤浥霓旌,曆落彤墀散履聲。瞑色浮煙迷左掖,碧雲將雨近西清。柳垂青瑣千絲重,水落銀橋萬玉鳴。沾灑不辭袍袖濕,天街塵淨馬蹄輕。」字跡靈動,墨氣十足,神韻、氣質兼備,線條、結體均美。鈐白文「文徵明印」、朱文「衡山」印。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號衡山居士,江蘇長州人,明代書畫家。擅行草書,早年師法懷素和蘇、黃、米各家,後學懷仁《聖教 序》、智永,法度謹嚴,運筆遒勁灑脫,與祝允明、王寵並稱「吳中三家」。他一生勤於書法,直到耄耋之年還揮毫不輟,其傳世行書墨跡甚多,如收藏於故宮(微博)博物院的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書《尺牘》、遼寧省博物館的行書《詩稿五種》冊頁,筆法頓挫變化,意態飄逸。而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文徵明《雨中放朝》行書軸,與此幅行書詩軸內容完全一致,行筆皆充滿靈韻動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2 董其昌《行書五言詩》軸  縱140釐米
  兩行行書20字,書唐韓愈《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月台》,詩曰:「南館城陰闊,東湖水氣多。直須台上望,始奈月明何。」整幅書 法運筆瀟灑若行云流水,圓勁蒼秀,章法佈局仿五代楊凝式,行距較寬。其書力追古法,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用墨講究枯濕濃淡,注重筆墨效果。
  董其昌是晚明著名的書畫家和鑑賞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他的書風飄逸空靈,康熙、乾隆甚為推崇。董其昌廣臨古人,行書力追「二王」,兼 及顏真卿、米芾、楊凝式諸家,融會貫通,追求疏淡之美,體現出文人書法創作中平淡率真的個性,給晚明書壇帶來一股清新氣息,從而在圓熟秀逸的「趙體」稱雄 數百年之後,領一代之風騷。晚明書家大多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上加鈐官爵印,這幅書法鈐白文「大宗伯印」、朱白文「玄宰氏」二印。「宗伯」為六卿之一,董其昌 於天啟五年(1625年)拜南京禮部尚書,禮部尚書即古之「大宗伯」,可見此作品當為他在任禮部尚書時所書。
  3 張瑞圖《行書五言詩》軸   縱174釐米
张瑞图《行书五言诗》轴 纵174厘米張瑞圖《行書五言詩》軸 縱174釐米
文曰:「獨酌芳春晚,登樓日半醺。誰驚一行雁,衝斷過江云。」鈐白文「張瑞圖印」「興酣落筆搖五嶽」二印。
  張瑞圖,字長公、無畫,號二水、果亭山人等,福建晉江人。擅長行、草,風格奇宕而自成一格,為晚明四大書法家之一。此幅行書軸一改中國傳統書法 中佔主導地位的中鋒,用筆多方硬側鋒,行筆轉換自然,線條變化豐富,給人以奇險莫測、氣勢宏大之感,體現出張瑞圖行書張揚、流暢、率真的鮮明個性。
  4 王鐸《行書五言杜詩》軸   縱160釐米
  詩云:「江上日多雨,蕭蕭荊楚秋。高風下木葉,永夜攬貂裘。勳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時危思報主,衰謝不能休。」筆勢連綿流暢,收放自如。起 筆、轉折處多方筆,凝重而不呆滯,宛若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大小錯落,奇險超逸,外透灑脫,內斂剛勁,字與字之間佈置和諧,呈現出疏淡而不空闊,豐潤而不 肥腴的藝術效果。自識:「石芝開士,甲戌書杜,王鐸。」鈐白文「王鐸之印」「經筵講官」二印。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進士。明朝覆滅後,入清廷,官至禮部尚書。王鐸是清初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家,諸體 皆備,行草吸取米芾之長,與董其昌崇尚柔媚秀逸的風格迥然不同,以蒼鬱雄暢見勝。此軸書於「甲戌」年,即明崇禎七年(1634年),王鐸時年42歲,正值 壯年藝術成熟之際,此書堪稱其行書精品。
  5 姜宸英《行書七言唐詩》軸  縱115釐米
姜宸英《行书七言唐诗》轴 纵115厘米姜宸英《行書七言唐詩》軸 縱115釐米
內容為節錄唐代詩人曹唐《小遊仙詩》九十八首之一:「云衫玉帶好威儀,三洞真人入奏時。頻著金鞭打龍角,為嗔西去上天遲。」鈐白文「姜宸英印」、朱文「西溟」「老易齋」三印。
  姜宸英,字西溟,號湛園,浙江慈溪人。生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卒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一生潛心翰墨,功力深厚,工小楷、行 書,為明末清初卓有成就的書法家,與陳邦彥、汪士、何焯並稱康熙年間書壇四大家。觀此整篇書法,佈局疏朗有致,書風飄逸秀潤,落筆從容有力,通篇精神貫 注,毫無滯澀之感。用筆平和自然,大小疏密錯落有致。
  6 劉墉《行書七言聯》  縱134釐米
刘墉《行书七言联》 纵134厘米劉墉《行書七言聯》 縱134釐米
聯曰:「看山時或得佳句,開卷常如見古人。」鈐「劉墉」「石庵」「御賜獨坐看泉」三印。整副對聯佈局協調,大小參雜,疏密相間,章法疏朗規整,筆勢勁健嫻熟而逸宕,酣暢淋漓。深得拙中含姿之趣。
  劉墉(1720~1804年),號石庵,山東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書法初學趙孟,復學董其昌,字體平淡古 樸,拙中帶秀。中年學習顏真卿、蘇軾各家,筆法漸趨渾厚豐盈,圓熟秀逸。晚年潛心於北朝碑版,鋒芒內斂,達到高峰。劉墉寫字喜用狼毫硬筆,字體豐潤,柔和 飽滿,不露筋骨,因有的字寫得過於肥厚而有「墨豬」之稱,留下「濃墨宰相」之名。如這幅作品中的「看」「句」「古」字,較之「佳」「開」「人」等字體就明 顯肥厚許多,但不失貌豐骨勁之風韻。
  7 梁同書《行書七言聯》  縱130釐米
梁同书《行书七言联》 纵130厘米梁同書《行書七言聯》 縱130釐米
聯曰:「書對聖賢為客主,竹兼風雨似咸韶。」行筆嫻靜流暢,結字端莊穩妥,神采雍容,極富節奏。不拘顏、柳、蘇、米形跡,卻深得諸家神韻,輕靈迅捷,揮灑自如,有一氣呵成之美,洋溢著溫文爾雅的書卷氣息。
  梁同書(1723~1815年),號山舟,浙江杭州人,清代書法家。工詩文,善鑑賞,兼作畫,善人物、花卉,以書名世,與翁方綱、劉墉、王文治 並稱「乾隆四家」。這副對聯選自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之父黃庶的《山居獨酌》:「山寒未放春消息,獨把單醪慰寂寥。書對聖賢為客主,竹兼風雨似咸韶。醉 鄉城廓燈前到,愁賊戈予盞底銷。野菜溪魚隨分有,不堪回首叫簞瓢。」體現了作者晚年看穿世事、淡泊名利後對山居生活的嚮往。聯左有作者行書小字自識「丁未 初夏山舟梁同書」,鈐朱文「梁同書印」和「梁氏元穎」二印。「丁未」年為清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梁同書時年64歲。此副行書聯軸為其晚年成熟 之作,純正自然,富於變化。
  8 鄭燮《行書節錄懷素自敘帖》軸  縱159釐米
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 纵159厘米鄭燮《行書節錄懷素自敘帖》軸 縱159釐米
內容為唐代書法家懷素《自敘帖》的節選:「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 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蕩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自識:「克傅先生教字,板橋弟鄭燮。」鈐白文「燮何狂之有 焉」「七品官耳」二印。字體粗細相間,隸意濃厚,錯落有致,妙趣橫生,將其「亂石鋪街」的獨特書風發揮得淋漓盡致。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縣令,後居揚州十年,以書畫營生。與活躍於揚 州的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高翔、汪士慎等一批書畫家詩酒酬和,人稱「揚州八怪」。《自敘帖》為唐代著名狂草書家懷素的代表作之一,內容為懷素 介紹他寫草書的經歷、經驗,以及士大夫對其書法作品的品評,是他流傳下來的篇幅最長的作品。鄭燮特意書寫此帖,不僅是對懷素草書的尊崇,亦是自己在書法藝 術上嚮往創新的內心寫照。
  9 王文治《行書臨米海岳詞》軸(圖8),縱167釐米。品相完好。詞曰:「薰風吹綻滿池蓮,曉云樓閣鮮。秀閣珠簾嘉會,齊放玉爐煙。斟美酒,奉觥舡,祝芳 遙。宜春耐夏,多福莊嚴,富貴長年。」鈐白文「王文治印」「曾經滄海」二印。作品秀潤淡雅,勻淨灑脫。用筆轉折乾淨利落,提按頓挫交代清晰,無拖泥帶水之 感。
王文治《行书临米海岳词》轴 纵167厘米王文治《行書臨米海岳詞》軸 縱167釐米
王文治(1730~1802年),號夢樓,江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擅淡墨行草。書法先學米芾、董其昌,後法二王,晚年學張即之。王文治十分 推崇北宋書畫名家米芾,這幅《臨米海岳詞》軸內容為米芾詞作《訴衷情·獻汲公相國壽》,不僅有米氏遺風,並且吸收了李邕、趙孟頫修長、端麗的行書體態和張 即之的飛動用筆,是一幅難得的佳作。
张裕钊《行书集录谢元晖诗》屏張裕釗《行書集錄謝元暉詩》屏
10 張裕釗《行書集錄謝元暉詩》屏  每屏縱247釐米。集錄南朝齊詩人謝朓(464~499年,字元暉)詩作四首。鈐陰文「張裕釗印」、陽文「廉卿」二印。詩屏以魏碑為宗,用筆方中寓圓,圓 中帶方,剛柔並濟。筆畫以斜為正,氣骨剛健。結體平正之中見欹側,翻轉提按,雄奇渾厚,意態峭峻。鉤捺處多用側鋒、轉毫,造成墨色有所漲,筆畫有所粗,但 外輪廓卻十分整潔平滑,可見其運筆、轉指、用墨等技巧方面均有獨到之處。張裕釗的楷書獨特,行草作品傳世不多。張裕釗(1823~1894年),字廉卿, 號濂亭,湖北武昌(今鄂州)人,晚清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書法源出包世臣,熔秦篆、漢隸和北碑南帖於一爐,獨闢蹊徑,影響晚清書壇達百年之久,成為享譽 海內外的一代書法宗師。責編  瀟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