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清道光粉彩將軍罐鑑賞(圖)

收藏快報
图片资料 圖片資料
江西九江 李訓剛
  這款道光粉彩百子鬧春圖將軍罐採用傳統題材,佈局大氣,人物眾多,緊而不亂,層次分明,蓋子疑為老後配,罐體為道光至咸豐時期,但蓋子畫片釉面 與器身有明顯差別,蓋子畫片風格像是同治時期,年齡相差20年左右。除蓋子下方有一小磕皮外,余全品相。高42.5釐米,器型碩大,胎體厚重,色彩豔麗而 沉著,器身通體繪百子戲嬰圖,構圖錯落有致,人物眾多。場景山石、樹木及孩童衣著款式顏色多變,童子生動活潑,形體飽滿,做各種遊戲,場面熱鬧非凡,充滿 歡樂氣氛。百子圖為傳統吉祥圖案,產生於明清兩代,有祈求多子多孫、人丁興旺之意,其題材還有百子鬧龍燈、麒麟送子等。百子圖紋飾,大器不多,如此完整者 更為少見。此罐現珍藏於九江市博物館內。
  將軍罐這種瓷器器型並不古老,據有關專著介紹,它創燒於明代嘉靖—萬曆時期(見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圖典》、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有清一代各朝皆有燒造,直到民國時期仍流行於市。但究其用途和名稱,前後卻有天壤之別。
  明末的將軍罐器型較為矮、拙,到了清代順治時期基本定型,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部漸收,多為平底無釉,通體渾圓,器型高大。康熙 時期,是將軍罐廣為流行的時期,這時的造型,將渾圓的罐體展肩提腹,拉長頸部,收緊圈足,使得將軍罐的造型顯得挺拔向上、氣魄宏偉。將軍罐造型受人喜愛, 不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都大量燒造,特別是民窯的製造,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主,有戲曲人物、神話故事,這些題材紋飾比較繁縟,在小器物 上很難展示,而高大的將軍罐,則可以將這些題材全面地展示出來,深受廣大百姓的認同。
  明嘉、萬初創時期,此種罐形屬佛教寺院為裝殮僧尼圓寂火化後所遺骨灰訂燒的專用骨灰罐,到明末時因其器型高大挺拔、豐碩俊美,器物外壁又可以用 青花、五彩等多種手法進行裝飾,遂被製成擺置觀賞的陳設器。清後期至民國,將軍罐更大量生產,其粉彩、單色釉及青花雙喜字罐甚至為婚禮嫁妝所必備。因其罐 蓋呈半球狀凸起,蓋頂球珠高聳,極像古代將軍所戴頭盔,故取名將軍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