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雙勾雲形玉器
古玉品鑑之16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現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
雖然考古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總量較少,但其造型豐富多樣。 郭大順先生將其分為人形玉和動物形玉、勾雲形玉、筒形玉、玉璧、環形玉、珠形玉、特形玉、棒形玉、玉兵、工具、玉料等10餘類。 豐富而別緻的器型,高超而獨特的工藝,成就了紅山文化玉器非同凡響的神韻。
動物形玉發達,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一大顯著特徵。 具象的龍、鳥、龜、熊、獸面、蟲蛹、魚、蛇與抽象的斜口筒形器、勾雲形器等動物形玉,充分體現了紅山文化漁獵經濟為本,兼容農業和游牧的複合式經濟形態所導致的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 紅山文化動物形玉大多形神兼備,卻並不糾結於細節的細緻表現。 動物形玉之外,為數不少的幾何形玉,如雙聯與三聯玉璧、圓角方形玉璧、形體規整的玉鐲等,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特徵性器類和重要構成。
豐富別緻的器型,充分體現了紅山文化高超的製玉工藝,其中在開料、成形、鑽孔、琢紋、打磨等工藝環節,都有不少獨到之處。
紅山文化玉器以扁平板片狀造型最為多見,開料多采用硬性片鋸切割,與同時期長江流域崧澤文化的柔性線鋸切割開料方法,形成鮮明對比。 片鋸切割工藝日後也發展成為北方地區史前玉文化開料的主要方法和特色。
成形方面,後期的碾磨起到了關鍵作用。 內外側器緣磨薄呈刃邊的圓角方形玉璧、橫截面呈弧邊等腰三角形的規整玉鐲,都是精細研磨的收穫。
鑽孔方法,除管鑽外,更多使用實心鑽。 孔徑較小的小圓孔與玉器背面的牛鼻形隧孔,都以尖細的實心鑽掏攪、旋挖對鑽而成,玉璧等扁平圓形玉器的中孔,則採用鈍頭的砂岩質圓棒形鑽具對鑽,因而孔壁留下較寬的刃邊。 牛鼻形隧孔的鑽琢工藝常顯粗率,還見有以片鋸在平面上往下切兩道淺溝槽,中間隱起一道凸棱,再從凸棱兩側對鑽牛鼻孔。 以這種方法鑽琢的牛鼻孔,在單勾雲形玉器、玉鳳、龍鳳玉佩、玉龜背面均可見到,卻未見於其他史前玉文化,可視作紅山玉器獨有的鑽孔形式。
器內鏤空以及器表的瓦溝狀紋飾,是紅山文化玉器造型與裝飾方面的重要特徵,其獨特工藝也具典範意義。 以紅山文化獨有的勾雲形器為例,勾雲形器一般可分為中央鏤空形成一個單勾雲形或由兩個單勾相向組成的雙勾雲形,形體極富變化而多種多樣。 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塚27號墓出土的雙勾雲形器,長28.6厘米,厚僅0.64厘米,形體寬大扁薄。 這件雙勾雲形器上的鏤空,係採用片狀砂岩按照事先的精心設計與構圖,在器身正反兩面反复推磨,直至磨穿形成鏤空。 或婉轉、或平行的瓦溝狀紋飾,同樣也是直接用砂岩片反复推磨而成。 玉龍、玉鳳、玉獸面等玉器上圓轉流暢的陰刻弧線紋飾,也是如法炮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