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淨界法師:你要是心作佛,你才能是心是佛!

這個從聖道的角度,從淨土的角度我們看第二段。那麼淨土宗是不是也要發願呢?請看經文: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之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既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這個是《往生論注》昙鸾大師的一個注解。昙鸾大師在解釋發菩提心的時候,他先引用《無量壽經》講到往生有三種情況叫三輩往生,那麼三輩往生在修行的資糧的確是有高低的差別,但是它們都有個共同點都有一個成佛的目標,就是每一個人往生淨土的目的都是為了成佛而去。
   那麼這個三輩往生我們也解釋一下,上輩的往生是捨欲出家,而作沙門,嚴持淨戒,修諸功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上輩是出家人,出了家以後嚴持淨 戒,修諸功德。那麼中輩呢,雖不能出家,那麼奉持齋戒,供養三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人可能有因緣不能出家,但是他經常能夠受持齋戒護持三寶,最後 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中輩。那麼下輩呢,雖然他沒有能力供養三寶,但是聽聞三寶功德,歡喜信樂,隨喜贊歎,別人修善法的時候,他今天要上班不 能去,但是內心當中念念的隨喜贊歎,最後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所以說這三個人所發的資糧力不同,但是他們內心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有一個引導力,發起無上菩提心。那麼什麼是無上菩提心呢?就是願作佛心,佛道無上誓願 成,我不想再繼續輪回下去了,那麼願作佛心。當然就必須要有度化眾生的心,那麼度化眾生的心怎麼做呢?就是普願一切眾生往生淨土。所以我們作一個總結,願 生彼安樂淨土者,必須要發菩提心,假設一個人不發菩提心,他只是思考極樂世界的快樂,為了追求快樂而往生,這個人是不能往生的。
  這一點當然古人講了很多,就是說要往生,你必須感應道交。我們是怎麼跟佛陀感應道交當然是心嘛,你嘴巴那個佛號是心在推動的,你要心心相應感應道交。所以藕益大師講,你要是心作佛,你才能是心是佛。這一點跟善導大師的順從本願是相應的。
   你讀《阿彌陀經》,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錯,佛陀真的用極樂世界的快樂來引導我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但是請你再往後讀下去,你會知道佛陀在表面的快樂, 他是要讓我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為聖道的因緣而施設快樂,所以淨土的施設是為了聖道而施設的。如果你對淨土的思考你完全停留在苦樂的思考,那你這 種思考,你念佛你來生是到天上去。因為你心中的淨土,它的本質就是諸天,你整天想的就是快樂,是心作諸天,是心是諸天,佛號只是個工具而已,你的心決定你 的去向。
   這句佛號有無量的功德,叫做萬德莊嚴,你心中是怎麼想的佛陀就給你什麼。月亮本身沒有意見,你是小灘的水,佛陀就出現小的月亮;你是大的水,佛陀就出現 大的月亮,這跟佛陀沒關系,這是你准備到什麼程度,佛陀就給你相應的東西。你整天念佛你要的就是快樂,這個很簡單,你要快樂,還需要大費周章到淨土去嗎? 三界就有了,你想像的快樂三界就有了,佛陀就給你諸天的快樂就有了。
   有些人的佛號是沒有引導力的,你看他肚子痛他念佛,肚子好了他不念佛。他兒子要考試他沒把握他也念佛,他整天所想的都是三界的東西,你的心都在三界活 動,你臨命終的時候怎麼可能突然間想到淨土呢?怎麼可能呢?這不合乎佛法的等流性。你前面的水流都沒有白色的成分,都是黑色的,怎麼突然間流到下游變成白 色的呢?不可能嘛,你中間沒有做出改變,他就不可能改變。
  諸位要知道,你往生的關鍵在你的心理素質,往生與否在心願之有無,佛號只是個工具。所以說,假設你現在的思考還是在追求快樂,那你就不能往生了,因為你心中是心作快樂,是心是快樂,這句佛號就給你,你要的快樂。所以你必須要有這種聖道的功德。
   這個地方就是說假設你沒有引導,你沒有引導力,按照正常情況我們是不能往生的。我們生生世世輪回,我們心中為什麼在輪回?我們內心深處就貪戀娑婆世界的 快樂,我們希望需求娑婆世界的快樂,我們被妄想誤導,我們在生命經驗當中,曾經接受過很多的快樂。這個快樂的影像在我們心中,我們希望這個快樂再出現,所 以我們願意去造善,我們祈求來生這種快樂境再出現。所以你如果不做出改變,我們正常情況我們的心是住在娑婆世界的,所以就會把我們所有的修行都引導到娑婆 世界去了,那就前功盡棄了。所以你不作出一個新的願力,我們就會遵循過去的思考模式而不得往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