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
“因為喜歡,所以就搞篆刻。”鄂力很坦誠,他小時候畫畫好,在看畫的時候,發現每幅畫上都有各具特色的印章,就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了,從開始刻自己的名字,一路刻了下去。 誰曾想,這一喜歡就是30多年,一直到今天。 從最初的懵懂頑童,到今天成為刻出一片天地的篆刻家。 鄂力說,喜歡一樣東西最重要,人一輩子能找到一件自己喜歡幹的事情是不容易的。 與吳祖光結下金石情緣
1995年,著名作家吳祖光著文《鄂力篆刻藝術》,文中寫到:“我喜歡他的篆刻,大者雄渾,小者雅緻。於印藝大道他始終恪守'先師古人後師造化'的信條。 博學古人,然不被古人所囿。在佈局上最為用力、平穩、自然、莊重、嚴謹而靈活,疏而不散,密而不促。運刀犀利酣暢,卻不失秀麗和靈動,往往在不經意處顯功 夫。因此,他的篆刻有著古樸的金石氣息和濃郁的書卷氣息。 鄂力是一位樸實無華、勤奮好學且熱心助人的青年,多年來,他都執著地追求著,以一顆熾熱的愛心擁抱藝術、塑造自我。希望他能再接再厲,定會前途無量,為繁 榮和弘揚篆刻藝術做出更多的成績。”正是這篇文章使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鄂力逐漸引起了關注。
與吳祖光、新鳳霞夫婦結下深厚金石情緣的鄂力先後為他們刻了幾十方印章,新鳳霞畫作上的“鳳霞墨戲”、“新鳳霞畫”等印均出自鄂力之手。 一次,吳祖光請鄂力刻“祖光藏畫”一印,鄂力刻好送去沒多久,再次到他家做客時發現牆上掛的齊白石老人的畫作上竟蓋著自己刻的“祖光藏畫”,著實嚇了一跳。
兩方印開啟文化之旅
2001年,鄂力在《中國青年報·京萃周刊》開闢“金石情緣”個人專欄,圖文並茂,刊登他因篆刻與各界文化名流結下的情誼。 當時,我國台灣作家李敖也在該報設有專欄,該報的高級顧問是台灣資深報人,更是李敖的知己和好友。 一次,他找到鄂力,說李敖很喜歡他的印章,方便時不妨刻一方給李敖。 不久,鄂力為李敖刻了一方名章委託他回台灣時轉交給李敖,並附了一封短信。 一個月後,他返京約見鄂力,說已把印章給了李先生,他很高興,並託他帶了書給鄂力,鄂力看了不禁一喜,是李敖名著《北京法源寺》,在書的扉頁上除了寫著鄂力的名字之外,還特別留言——“閣下英文AOLI,我的英文名LIAO,正是李敖翻身也。至感惠贈金石大作。”
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王蒙所著《尷尬風流》一書封面上王蒙印章即為鄂力多年前所刻。 那是新世紀之初,與王蒙做了多年鄰居的鄂力聽說王蒙要搬走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為紀念這段生活和友誼,他精心為王蒙刻了一方章以作紀念,王蒙則回贈兩本新著給他。
還原篆刻原始之美
“因為喜歡,所以就搞篆刻。”鄂力很坦誠,他小時候畫畫好,在看畫的時候,發現每幅畫上都有各具特色的印章,就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了,從開始刻自己的名字,一路刻了下去。 誰曾想,這一喜歡就是30多年,一直到今天。 從最初的懵懂頑童,到今天成為刻出一片天地的篆刻家。 鄂力說,喜歡一樣東西最重要,人一輩子能找到一件自己喜歡幹的事情是不容易的。
篆刻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需要一定的文化素養去體現和造就。 欲修此道,還以耐心積煉漸悟而求頓悟為好。 個性風格緣於緩緩積澱,漸趨佳境,水到渠成為妙。 其實在篆刻創作上,鄂力也經常陷入困境,但讀了王維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思想也就豁然開朗。
修養與篆刻之間怎樣完美體現? 鄂力認為,修養與功夫是不能分離的,只有修養沒有功夫是欣賞家;只有功夫沒有修養是匠人。 在篆刻創作中,修養與功夫結合所產生的審美價值和意義,是不能低估的。 篆刻靠線條來表現,而線條靠用刀來表現,用刀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問和技能,刀法的獨創特立,正是流派紛爭的重要特徵之一。 當前,一部分篆刻作者因過分崇尚所謂的整體效果,而往往忽視了篆刻的基礎之一——識篆和寫篆,對篆字及篆法的演變、沿革不願做仔細的探索,而是依勢造形,有的依楷法造篆字,因而刻了一些有錯字的篆刻作品。 例如講究篆法的完美、文字的來歷、刻工的精到、氣息的含蓄純樸等等,似乎被部分印人冷落。 如任其下去,我們強調的篆刻藝術的獨立地位將逐漸消失。 借鑒和吸收其他藝術,是篆刻藝術的一貫手段,例如鄧石如借鑒漢碑額,印從書出;趙之謙借鑒漢鏡銘、漢銅器;吳昌碩借鑒石封泥、石鼓文……他們的借鑒和吸收充實了自己,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從而發展了篆刻藝術,但從未失落自我,更未毀棄篆刻藝術的獨特形式。
篆刻技藝要“鑽進去”更要“走出來”
鄂力說在學習中要盡可能多地去看各種風格的印作,同時也要觸類旁通,如哲學、美學、詩詞、文學、戲曲、經史等等,厚積薄發,這是印外功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他所崇尚的美學境界。 鄂力認為篆刻藝術應以樸實自然、含蓄沖淡為上,反對故作姿態的標新立異。
2008年起,鄂力忙於篆刻《三字經》,目前,《三字經》篆刻已完成一半,其間曾有人要鄂力開個價,想買,並願意先交幾十萬元定下《三字經》,刻完後給全款,但鄂力不賣,問其原因,鄂力說:“我的作品要先讓人定走了,我怕刻出來都是錢的味道了。”
印章藝術自其形成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 初學者要入門,除了繼承別無他途。 繼承是手段,創造是目的,前者是“鑽進去”,後者是“走出來”,兩者必須有機結合起來。 在繼承的基礎上去創造,在創造的指導下去繼承。
如今的鄂力已是知名篆刻家了,但他依舊默默地從事篆刻,做著分內的事情,過著踏實的人生。
北京商報記者劉洋
鄂力
1967年生於北京,蒙古族。 自幼喜愛書畫,書法篆刻作品百餘次在海內外展覽、獲獎。 從藝30餘年間,為眾多中外文化名人治印,曾成功舉辦“鄂力為文化名人刻印展”。 其篆刻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