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大洋買來傳家寶一方端硯傳承八十年 一塊大洋買來傳家寶一方端硯傳承八十年
鄭海生今年58歲,從小就喜歡擺弄各種老物件。 他最喜歡的,就是家藏的那方老硯台。 說起這老硯台,鄭海生打開了話匣子:“讀書人離不開文房四寶。這方硯台是上世紀30年代,我父親從琉璃廠附近的一位小商販手裡買的。”家境窘迫之際,鄭海生曾想把硯台賣掉,可是捨不得,如今這方硯台依然完好地保存在他的家中。 鄭海生初中畢業後,進了首鋼成了一名打鐵的工人。 鄭海生的爺爺正兒八經是上過私塾、識得不少字的讀書人。 “當時家裡窮,後來為了吃飽飯,我父親和叔叔就在天橋附近做起了小買賣,賣過洋布。”也許是老一輩的人喜歡唸書寫字,所以鄭海生的父親也在做買賣之餘,到各種兜售文房四寶的地方轉轉,這方硯台即購於當時。
從鄭海生記事起,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因為家裡兄弟姐妹多,母親沒有工作,全家就靠著父親每個月56塊錢的收入生活。 有時候為了填飽家裡這九張嘴,父親不得不變賣家裡的一些老物件。 “像毛毯、木床什麼的,都賣了換吃的了。”沒有變賣的除了父親做買賣那陣子用的一把尺子,剩下的就是這方老硯台了。 這兩樣老物件,父親像寶貝似的珍藏著。
由於年代比較老,鄭海生也說不好這方硯台是什麼時候的物件了,只知道這是一方端硯。 “聽父親說,這塊硯台是花了一塊現大洋從一個小販那裡收到的。”等到鄭海生讀書那會兒,父親就把這方硯台拿給他練字用。 “我們小的時候寫毛筆字都是磨墨塊的,那個時候墨汁可比墨塊貴多了。”
記者看到鄭海生收藏的這方老硯台外面,還套著一隻用整塊紅木製成的盒子,木盒的外表有些破損,盒蓋處磕掉了一大塊,用膠粘著。 “那是有一回我練字,不小心把盒蓋摔在地上磕的。我父親看到後,那頓揍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鄭海生仍記憶猶新。 打過罵過之後,父親心疼地用魚鰾膠將磕掉了的盒蓋重新粘好。 “當時我覺得父親不會再把硯台給我用了,可哪想盒子粘好後,父親語重心長地囑咐我要愛惜東西,我才明白父親的一片苦心。”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鄭海生初中畢業後,進了首鋼成為一名工人。
也許是因為從小就擺弄老物件,工作之餘,鄭海生迷上了收藏老物件。 從錢幣,到各式各樣的秤砣、尺子。 “改革開放那年,我就跑到福長街開始倒騰一些老物件。”鄭海生回憶,那個時候,經常會有一些外國人來收購老物件。 “有一回,我拿著家裡的這塊老硯台到了自己的攤兒上。”還別說,鄭海生的這塊硯台立即吸引了一位外國人的注意,他開出了2000元的價錢要收購這塊硯台。 要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初,普通的工薪階層工資只有幾十塊錢,這2000元錢可是一筆不小的巨款。 “說實話,當時真動心了,你想我那個時候每個月工資就30塊錢,這可相當於我5年的工資啊!”鄭海生說,當時雖然想賣掉這方硯台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可是摸著硯台盒上被歲月磨出的划痕,他又有些不忍。 “那畢竟是我父親給我留下的。”所以,直到現在,這塊伴隨著鄭海生的硯台依然留在他的手裡。 本報記者李環宇J002
景一鳴攝J168
文物專家點評
據北京市文物公司專家張國維介紹,此硯為民國時期端硯。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 此硯石質細潤,硯池上部有一石眼,背面有銘文,雕工精細,為硯添彩,符合民國早期制硯風格。 硯盒為整塊紅木挖製而成,實難能可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