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此契約從清同治年間跨越到民國年間。 上面除了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的大印之外,還貼有印花稅。 圖2:清同治八年契約上,政府印章及印花稅特寫。 圖3:光緒二十八年的賣房契約,上面寫有:“空口無憑,立字為證”的字跡,體現了當時交易時的誠信度。
張惠娟 在目前的拍賣市場上,歷代房產契約等文件拍品,一般歸類在古籍文獻項目之下,偶見拍賣。 原因在於這類拍品的公私收藏存世數量龐大,偏離了收藏市場的投資主流,所以當下的市場價格不高。
但是,類似歷代房產契約等文獻,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是社會歷史發展在各個階段最直接的明證之一,因此從收藏而非投資的角度來看,這是十分重要的收藏品,學術價值極高。 尤其是自家祖傳的這些歷代房產契約,能夠清晰記錄家族變遷的歷史,具有鮮明的歷史延續性和生動的家族特色,特別是在房產的買賣中,可見家族的榮辱興衰,生活坎坷,是一部無法替代的鮮活家庭教材,堪稱為傳家之寶,其意義大概是遠勝於金錢等實物的。
編者按
“垃圾堆”中“淘寶”
今年春節隨夫回老家,在幫婆婆大掃除時,我在床底下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黑色的木質小匣子。 烏黑烏黑的油漆刷制,有的地方已經脫落,蓋子處還有一把小鎖子。
“這是您當時的嫁妝麼?”我很好奇地問婆婆。 “這是郭家祖輩傳下來的老匣子。”婆婆邊回應邊打開了匣子:一張張疊在一起的、發黃的宣紙出現在眼前。
“是古字畫?”愛好書畫的我心裡不禁暗自驚喜。 我好奇地打開一張,一排排雋秀的小楷字映入眼簾,落款處還有印章。 “立賣人郭勤修,今將宅院一所,房屋5間賣於趙富生名下,空口無憑,立字為證……”原來是郭家祖上的房產契約書。 我數了數,這個匣子裡一共放了30餘張房產買賣契約。 有些已經破損,有些還十分完整,字跡清晰可辨。 這些發黃的契約彷彿一扇時間之窗,記載了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民國的房屋交易故事。
“天啊,你們老郭家當年也是大戶人家啊!”我對剛剛進屋的老公開玩笑。 “那是當然,想當年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也是一方財主啊。”我很好奇郭家的歷史,於是趕緊讓兒子叫來爺爺為我們“細說分明”。 公公見我如此感興趣,特意戴上了老花鏡,一張張地將這些發黃的宣紙打開,很自豪地給我講起這個家族的故事。
契約書帶來的“警示”
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戰爭頻亂。 如今的河北地區經歷了浩劫之後,人口凋零、地曠人稀。 明朝統治者為鞏固統治、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採取了大規模的移民墾荒之舉,通過增加人口的方式來重建河北。
這些契約書中最早的一張也說明了在這場歷史大遷徙中郭家族源的來歷:永樂二年,一位叫郭某某的山西平陽府人,被迫紮根落戶於河北邢台廣宗縣。 之後,便在此購田置地,繁衍生息。 郭家人勤勞儉樸,經過幾代人的積累之後,家業逐漸繁盛壯大,成為當地有威望的大家族。
但是,郭家在清朝咸豐年間出了一位好吃嗜賭、不務正業的獨生子。 據契約文字顯示,此人名曰郭勤修,在咸豐七年至九年連續三年將3所獨門大宅院賣掉。 之後,家中積蓄只出不進,家業開始走下坡路。
“老祖宗省吃儉用置辦來的家業都被他敗壞了!”公公一副很生氣的樣子,對我們說:“成由儉敗由奢,古訓不可忘啊!”不錯,小小房產契,做人大道理。 最近,社會上一股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新風撲面而來。 而這些家族的房產契就是這種勤儉節約精神的鮮活證明。
“還好,我的三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都很孝順節約。”話題一轉,公公又很得意。 似乎想告訴我們從他這代起,郭家又開始振興了。 的確,公公和婆婆都是普通百姓,靠省吃儉用供出了3個大學生,這樣的“成績”在這個小縣城的方圓幾里都很少見。 因此,老公和他的弟弟們成為周邊鄰居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的榜樣。
“將家族歷史傳承下去”
這些房產契約,由於時間久遠,保存不當,有些已經殘缺不全,還有些宣紙中間裹了厚厚的一層蟲繭。 因為公公並不知道這些契約的價值,他只知道這是祖輩流傳下來的東西,而他的使命就是流傳給後人。 而在我眼中,這些契約不僅見證了一個家族的歷史變遷,還見證了一個家族從白手起家到人丁興旺,再逐漸敗落的過程;從另一方面說,一個家族的輝煌興衰過程也見證了從明到清,從大清到民國的歷史政治經濟發展的時代大背景。
“趕緊搶救!”在我的指揮下,全家發起了一項保護“傳家寶”,全家總動員行動。 我作為總指揮,開始為大家分工:4周歲的兒子也參與其中,我讓他將桌子擦乾淨,然後公公將契約書從小匣子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張張地平放在桌子上。 我用雞毛撣子輕輕撣掉上面的塵土及蟲繭,並按時間順序分類。 隨後,按時間順序標籤打卷後放置在更大的鐵盒子中,為了防潮防蟲,我還在裡面放了乾燥劑和樟腦丸。 公公看到我們如此愛護這些發黃的宣紙,特意要交給我們保管。 老公則在一旁的電腦上查資料,看看這些“傳家寶”價值幾何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