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金縷玉衣 竇綰金縷玉衣 青玉雲紋枕
大氣·精緻·靈動 ——兩漢中山王墓出土玉器賞析(上)
河北 武貞
漢中山國是漢代的重要封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封其第九子劉勝為中山靖王,遷都盧奴(今定州),始為漢代的中山國。 兩漢共十七代中山王,世襲達300餘年,在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內,留下了大量的漢代中山王墓。
自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中山簡王劉焉夫婦墓、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中山懷王劉修墓、三盤山120~122號墓、陵北137號墓等。 這些墓葬規格高,出土文物豐富,其中,中山王墓出土的玉器尤為引人矚目。 它們質地細純,光澤瑩潤,種類繁多,工藝精湛,是一批難得的漢代玉器的珍品。 現選取其中代表性玉器分類介紹如下:
喪葬用玉
漢代是喪葬用玉的鼎盛時代,認為玉是“山岳精英”,以玉斂葬,可以不朽。 西晉葛洪在《抱朴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 葬玉就是指這類專門為保護屍體而製造的隨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竅塞、玉枕和鑲玉棺等。 兩漢中山王墓出土喪葬用玉種類齊全,保存較好,是研究漢代喪葬用玉的重要實物資料。 其中,中山王墓中共出土玉衣四套:金縷玉衣三套,銀縷玉衣一套,鎏金銅縷玉衣片若干。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意義尤為重要,是目前考古史上首次發現,並且是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玉衣,使世人得以認識了玉衣的真面目。
劉勝金縷玉衣(圖1)身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衣可分為頭部、上衣、褲、鞋、手套五部分。 玉衣所用玉片為岫岩玉,有長方形、三角形、菱形以及多邊形,均為合體而裁,合體而用。 每片玉上都鑽有小孔,相鄰的小孔間用金絲連綴。 所用金絲有單股的,多股的,還有擰成麻花狀的。 玉衣內同時出土有一些塞、蓋在死者身上的小玉件,包括頭部的眼蓋、鼻塞、耳塞、口琀,胸部、背部的玉璧,下腹部的生殖器罩、肛門塞和手中的璜形玉飾。
玉衣,是漢代葬玉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被稱為“玉匣”或“玉柙”,是兩漢皇帝和諸侯王等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 用玉衣入葬,始於西漢中早期,盛行於武帝時代,止於東漢末年。 玉衣等級制度東漢時基本確立,《後漢書·禮儀志》規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只能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 劉勝是諸侯王,按制死後是不能穿金縷玉衣入葬的,現在對此有兩種說法,一是,劉勝與漢武帝是同父異母兄弟,關係較好,是漢武帝特賜。 還有一種說法是,劉勝死時玉衣的入葬制度還不完善,是越級而穿。
玉衣的製作十分考究,據專家推測,玉衣是按人體模型設計而製作,先將人體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塊”,然後編號。 根據編號,對玉片進行加工。 經過鋸片、鑽孔、拋光加工後,再用金絲將玉片連綴在一起。 玉片的鑽孔在0.1—0.2毫米之間,金絲粗細在0.35—0.5毫米之間。 金絲的編綴方法有交叉式、套聯式、並聯式、結聯式多種。 為防止邊緣玉片的散亂,最後鎖邊成型,玉衣的製作即完成。 經測算,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下,製作一件玉衣大致需要一名熟練的玉工辛勤勞作十餘年的時間,其製作費用約相當於漢代一百戶中等人家家產的總和。
竇綰金縷玉衣(圖2)身長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600克。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衣所用玉片為岫岩玉,與劉勝金縷玉衣不同之處是上衣的製作,竇綰玉衣的上衣沒有用到金絲,而是先將製成的玉片粘在裁好的麻布上,再用絲帶將玉片沿對角線加以黏貼,這樣製成的玉衣既美觀又牢固。 玉衣內同時出土有眼蓋、鼻塞、耳塞、口琀,胸部、背部的玉璧,下腹部的生殖器蓋、肛門塞和手中的璜形玉飾。
青玉雲紋枕(圖3)高13厘米,長34.7厘米,寬11.8厘米,重13.8公斤。 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由整塊青玉雕製而成,玉質晶瑩。 枕中部內凹,枕面及前、後兩面以細淺的雙勾陰線雕刻變形雲紋,紋飾相互勾連,宛轉流暢。 此枕形體碩大,極為罕見。
蟬形玉琀(圖4)通長6.4厘米,寬3.3厘米。 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質潔白無暇,溫潤細膩,晶瑩剔透。 蟬體扁平,中心稍厚,雙目外凸,用斜磨陰刻線條勾出頭、胸、腹、背及雙翼等細部輪廓,蟬尾和翼端呈三角尖鋒狀,造型生動,線條乾淨利落,紋飾明快簡潔。 《史記》中記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古人認為蟬品質高潔,用蟬作為口琀,象徵生命再生。 此器為“漢八刀”的傑出代表作。
圖5豬形玉握
豬形玉握(圖5) 高2.8厘米,長10.3厘米,寬2.3厘米。 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質潔白明亮,溫潤細膩。 器呈臥豬狀,背部滾圓,周身光素無紋,僅用幾道寬陰線刻出豬的雙耳、四肢各部位輪廓,頭和尾各有一個小圓穿,造型簡單,細膩傳神,是死者手中的玉握,象徵擁有財富。
圖6龍形玉璜
龍形玉璜(圖6)長10.8厘米。 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色青白,玉質瑩潤,器體為雙龍合體形,龍張口露齒,用陰線刻劃出眼角等細部,線條流暢,出土時位於墓主人右手處。
圖7竇綰鑲玉漆棺之玉璧
竇綰鑲玉漆棺之玉璧(圖7)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竇綰棺為髹漆木質,內壁鑲玉版,外壁鑲嵌玉璧和圭形玉飾。 由於棺木朽爛,大量的玉版片和玉璧散落堆積。 經整理得知,竇綰棺的內壁鑲嵌192塊玉版,外壁鑲嵌26塊玉璧和8塊圭形玉飾。 棺上所有玉件都經過加工,表面光滑平整。 禮儀用玉
據《周禮·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到了漢代,玉器的功用有了延伸與拓展,禮儀功用已經大大衰退,漸趨成為饋贈的重要禮品和信物,或懸掛做裝飾。 考古發掘漢代“六器”之用的禮儀用玉無論種類還是數量均較少,兩漢中山王墓出土玉器中也僅有玉璧、玉圭。 但這幾件玉器,製作異常精美,雕工精湛,紋飾靈動,且器形較大,是漢代禮玉的精品代表。
透雕雙龍紐谷紋白玉璧(圖8)通高25.9厘米,壁外徑13.4厘米,內徑4.2厘米。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質潔白,色澤晶瑩。 壁的兩面雕減地陽刻谷紋,緣週起棱。 壁上端透雕兩條獨角龍,龍張口挺胸,長尾高卷,側身相背,呈蓄勢騰飛之勢。 頂端有流暢的捲雲紋裝飾,中央有一圓穿,可供穿系懸掛之用。 此璧紋樣優美,造型生動,是漢代玉器中的珍品。
透雕龍螭銜環青玉璧(圖9) 通高30.5厘米,厚1.1厘米。 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定州市博物館。 作為墓主人生前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這件玉璧體型碩大,玉質細膩。 青玉雕制,色青綠,有紅褐色沁,表面有溫潤明亮光澤。 壁內、外邊緣為素面寬帶,肉麵飾規整的谷紋,上部透雕龍螭銜環形象,一龍一螭身體修長,以陰刻線勾勒口、眼、鼻、耳及足爪,它們翻轉扭動,同銜一環,好似相向爭鬥嬉戲,情趣盎然。 兩側各透雕形體較小的一龍一螭,生動活潑。 此璧玲瓏剔透,雍容典雅,對稱中富於變化,是漢玉中的瑰寶。
透雕蟠螭紋青玉璧(圖10)通高25.5厘米。 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質細密,光澤溫潤。 玉璧整體結構緊湊,比例適度,雕琢細膩。 兩面滿飾谷紋,上端鏤雕兩威武健壯、曲身相對搏戲的蟠螭,其間飾以流雲紋。 兩條蟠螭彷彿穿行於雲海之間,極富神韻。
青玉圭(圖11)長9.6厘米,寬2.35厘米,厚0.4厘米。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圭製作規整,上扁薄長方形,端射似等腰三角形,下端為平直的長方形,素面,出土於劉勝棺槨之間。
裝飾用玉
古人將玉視為祥瑞的象徵,並且有“君子比德於玉”的用玉觀念。 上自皇室貴族,下至文人雅士,都喜歡用玉裝飾自己。 正如《禮記·玉藻》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西漢時期裝飾用玉盛行,東漢時期用玉制度逐漸完備。 兩漢中山國出土裝飾用玉主要為各種玉佩和玉具劍飾,以及一些不明器物上的玉器飾件。 其中,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組玉佩,有珩、璜、衝牙、環等佩飾構成,除珩外,均呈對排列,佐證了漢明帝所創佩玉制度。
蟠螭紋韘形玉佩(圖12)長15.6厘米,寬7厘米。 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定州市博物館。 青玉透雕而成,質潤澤,邊緣有褐斑。 佩呈橢圓形,略弧曲。 兩端各透雕一蟠螭,螭長身,四足,頭向外,尾相連,盤踞於心形佩上。 在佩的一角有一朱雀與螭相互纏繞,帶有明顯的東漢韘形佩風格。 這件玉佩雕琢剔透、精細,紋飾繁密,局部以細線勾勒,集鏤空、浮雕、陰刻為一體,層次變化豐富多彩,構思巧妙形象栩栩如生,是東漢時期玉雕精品。
鳳紋雞心玉佩(圖13)長5.2厘米,寬4.1厘米,厚0.3厘米。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質潤滑,呈橢圓形,一端委角,一端圓弧,中有一圓孔。 表面微鼓,背面略凹,兩面皆以游絲線飾流雲紋。 兩側鏤空刻出對稱的鳳鳥形象,表面有硃砂痕跡。
心形白玉佩(圖14)長10厘米,寬4.1厘米,厚0.3厘米。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質潤滑,呈橢圓形,一端委角,一端圓弧,中有一圓孔。 兩面皆飾細陰線卷雲紋。 一端有透雕流雲紋附飾。
心形黃玉佩(圖15)長8厘米,寬3.5厘米。 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為黃褐色,器體扁平,主體部分橢圓形,並在上部突出一尖,中間有一橢圓形孔,外側透雕鳳鳥紋。
透雕龍螭紋青玉璧(圖16)一件外徑4.5厘米,一件4.7厘米。 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定州市博物館。 玉璧為黃褐色,扁平圓形。 肉麵上鏤空透雕紋飾,分別為龍紋和螭紋;龍、螭皆首尾相接,盤繞一周,並以陰刻口、目、須等細部,紋飾簡潔,線條柔和自然。 漢代的小形玉璧為佩飾,這兩件玉璧雕刻精緻,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透雕鳳鳥紋玉壁(圖17)長6.7厘米,寬3.6厘米。 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為青褐色,器體扁平,兩面紋飾相同,大谷紋玉璧與小雲紋玉璧相套,壁外側透雕對稱鳳鳥紋,鳳身體捲曲,圓目尖喙,形像生動,出土時位於墓主人額下。
龍形玉環(圖18)直徑7厘米,孔徑5厘米。 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料呈黃褐色,器體扁平,兩面紋飾相同,鏤雕而成。 玉龍頭部較長,首尾相連,團身呈環形,口微張,上唇下顎分別向後翻捲,兩個尖狀獠牙正好置於龍尾處,口銜其尾。 龍身採用細陰線刻劃出疏朗清晰的竹節卷雲紋,造型簡單,神態生動,出土時位於墓主人左胸部。
舞女玉佩(圖19)高4.5厘米,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定州市博物館。 白玉質地,扁平片狀,兩面紋飾相同。 鏤雕舞女形象,以陰線刻飾雙目、鼻、口和衣褶等。 據《西京雜記》記載“高帝戚夫人擅為翹袖折腰之舞……”。 舞女束腰,穿長袖衫,長裙拖地,扭腰擺臂,翩翩起舞,一手揚袖過頭,另一袖甩向身側,就好似這種“翹袖折腰”舞姿。 舞女頭頂有一圓穿,供系佩之用。
玉舞人串飾(圖20)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包括舞人、蟬、瓶形、花蕊形、連珠形玉飾及水晶、瑪瑙和石質的珠子。 玉飾件皆白玉,琢磨較細。 玉舞人,高2.5厘米,玉色微黃,呈長方扁平狀,上下端各有一穿孔,透雕,五官刻劃簡單,身體扭動作甩袖折腰狀,兩面以陰線刻飾細部。 這些飾物均出土於竇綰玉衣內胸部,據專家推測原為編聯在一起的串飾。
透雕龍螭紋玉珩(圖21)一件長8.8厘米,寬3.1厘米,一件長10.6厘米,寬2.5厘米。 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定州市博物館。 白玉泛黃,四角委圓。 透雕兩面紋飾相同。 其一稍短,兩邊各雕一龍一螭;其二略長,雕有兩條龍。 龍、螭皆屈曲盤繞,以陰線刻飾眉、眼等細部。 兩端鑽圓孔,便於系佩。
劉勝玉劍飾(圖22)劍通長105.8厘米,身長88厘米,寬3.1厘米。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飾質地細潤,光澤柔和。 劍首圓形,中央凸起,上陰刻卷雲紋,周圍浮雕兩隻身體修長的蟠螭紋,底有供插嵌用的穿孔。 劍格菱形,一面浮雕穿遊於雲海中的蟠螭紋,另一面雕卷雲紋,中間有插入劍柄的孔。 玉璏表面浮雕一隻生動矯健的蟠螭紋,背部有長方形孔洞。 玉珌為梯形,兩面均浮雕五條活潑的蟠螭,翻騰嬉戲於雲海之間。 用玉作裝飾的玉具劍,是漢代高級統治者顯示貴族身份的一種武器。
劉暢玉劍飾(圖23)
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定州市博物館。 玉劍格,長5.9厘米,白玉泛黃。 中部起脊,上一缺口,下端尖突,中空以嵌劍體,表面陰刻獸面紋,兩側隱起勾連雲紋。 玉璏,長9.8厘米,兩端出檐,正面呈長條形,略有隆凸,剔變體獸面和卷雲紋,紋飾工整,做工精細。 玉珌,寬4.8厘米,梯形,上飾陰刻獸面及卷雲紋。
透雕鳳鳥形玉飾(圖24)高2.5厘米,寬4.2厘米,厚0.2厘米。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一共兩件,白玉質,為細頸長尾鳳鳥形,口銜小蟲,雕刻細緻,推測為鑲嵌在漆木器上的附飾。
透雕龍鳳形玉飾(圖25)長6.7厘米,寬3.9厘米,厚0.3厘米。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白玉質,呈長方形,透雕形象化的龍鳳形,飾以渦形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