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賞剪紙作品:京劇《逍遙津》中的伏皇后 王老賞剪紙作品:京劇《斬黃袍》中的趙匡胤 王老賞剪紙作品:京劇《烈火旗》中的雙陽公主
柳霞 河北蔚縣剪紙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剪紙。 它不是用剪刀剪出來的,而是用刻刀刻出來的,也不獨獨是大紅色,而是五顏六色、綺麗多彩。
“天下十三省,能不過蔚州人”。 說的是蔚縣人可以空著兩手去闖天下,憑著心靈手巧,走到哪裡都能過好生活。 剪紙便是蔚縣人的一大“能”。 蔚縣有成千上萬的剪紙藝人,他們那獨特的充滿好奇的藝術思維,會巧妙地歸納出簡單樸實的剪紙藝術體系和剪紙藝術造型。
據蔚縣剪紙藝人說,蔚縣剪紙大致可以分成四個步驟。 先是描繪草樣圖;再是把畫好的樣子釘在紙上;然後依照圖案用刻刀刻出圖案;最後就是給刻好的剪紙著色。
蔚縣剪紙有著“三分工、七分染”的說法,可見染色是重頭。 用色大膽濃艷,是蔚縣剪紙的生命所在。 蔚縣剪紙藝人不斷拓寬表現手法,在濃墨重彩的喧囂中,傳達著對生活的感悟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探求起蔚縣剪紙藝人對色彩鍾愛的緣由,就不得不說蔚縣的地理位置。 蔚縣在古代一直是農耕和游牧的交接地帶,蔚縣人長期與少數民族接觸。 而少數民族的繪畫、服飾、裝飾等等都喜歡用對比強烈、鮮豔的色彩。 這種影響就滲透到了蔚縣人剪紙的藝術表現上。
傳統的蔚縣剪紙,主要有花卉和戲曲人物兩大類主題,其中尤以戲曲人物獨樹一幟。 一般來說,蔚縣剪紙的戲曲人物都是以成套的規模來刻製,按照角色系列創作,造型生動活潑、形象逼真、性格各異的人物剪紙,囊括了不同時代的一兩百齣戲劇裡眾多不同的人物。
“蔚縣一大怪,八百村堡,八百戲樓”是“蔚縣文化特色”的真實寫照。 蔚縣幾乎村村有戲樓,而且戲樓種類繁多。 這就是蔚縣剪紙為什麼熱衷取材戲曲人物的歷史註腳吧。
中國剪紙萌發的歷史,一般認為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紀。 但也有學者認為,剪紙藝術誕生的時間還要提前幾百年。 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死後,一個叫李少翁的方士為了安慰漢武帝,曾用麻紙剪出李夫人的影子。 晚上在一頂方帳中,點起明亮的燈燭,映出恍如李夫人的影子。 在 另一頂帳中的漢武帝,遙遙看見燭影中出現了一位女子,很像自己的寵妃,卻不能近前觀看,為此漢武帝還做詩一首:“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姍姍來遲。”唐 張祜有詩云:“延年不語望三星,莫說夫人上涕零,爭奈世間惆悵在,甘泉宮夜看圖形。”有研究者認為,在唐宋以後,中國的剪紙藝術才真正發展到“剪紙”的階 段。 經歷了漫長歲月之後,這種藝術在有些地方與民眾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
追溯蔚縣剪紙的源頭,要從蔚縣歷史上一些民俗民風說起。 蔚縣剪紙被當地俗稱為“剪窗戶花”。 到了今天,窗花已悄然走下了窗戶,逐漸成為一種藝術收藏品。
蔚縣剪紙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用刻刀刻的而非用剪刀剪出來的。 據傳,早前蔚縣人也是用剪刀剪窗花,是從一位叫劉老布的銀匠開始改用刀刻。 銀匠是用刻刀在銀飾上刻花紋的,劉老布見窗花好看,可自己只會使刻刀,便索性用刀刻窗花。 誰知,刻出來的窗花更精細、也更省時。 從此,人們也便改用刻刀刻窗花了。
說到蔚縣剪紙的代表人物,不能不說王老賞,他是二十世紀初蔚縣最有名的剪紙藝人,也是蔚縣剪紙開宗立派的人物。 王老賞從小就是剪紙迷,自小跟著大人點染剪紙,到了十二三歲學會了用刻刀刻紙。 在他從藝的40多年裡,先後創作和再創作了近千幅窗花作品,成為當時窗花藝人中首屈一指的人物,藝術水平達到當時的最高峰。
王老賞對窗花藝術十分投入。 他從改進刀具入手,提高刀刻藝術,使之更加精細。 他自製了開關不同的上百把窗花刻刀,包括一些神奇的異形刀,如針尖刀、螺旋刀等,用於不同圖形的刻製。 他說,一個窗花藝人的作品如何,看看他的刀具就知道大概了。 他運刀如神,只憑著粗略的畫稿就能創造性地完成作品。 為了提高染色技藝,他總是選用上等品色,親自調試,反复比較,從而深得個中三昧。 他備用的調色杯也多,以保證色彩的純正。 他善於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增強了藝術效果。
王老賞逝世後,他仍被接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2000年又被授予“20世紀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如今蔚縣剪紙已經從王老賞的手上傳到了第三代傳人。 嚴苛的“傳男不傳女的規矩”被一個叫周淑英的女弟子打破了。 在2012年央視春節晚會上,一幅剪紙長卷《祥龍送福》引起了全國觀眾的矚目,這是周淑英的作品。 在京、津成功舉辦剪紙展覽;赴法國、盧森堡、比利時等國進行現場剪紙表演、展覽及文化交流;被中央美術學院[微博]聘請為客座教授,主講“彩色剪紙”課程——在周淑英的手下,剪紙的天地被開拓得更寬廣了。
不久前,在蔚縣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剪紙藝術節”上,一個響亮的口號吸引了世人:“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縣”。 河北蔚縣剪紙迷人的詩意在藝人們手下的刀與紙之間流淌著。 每一刀,每一刻都融進了生活的氣息,都鐫刻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感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