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唐鎏金摩羯戲珠紋銀盆 圖2越窯青釉瓷刻劃花摩羯紋帶蓋粉盒
江蘇鎮江劉麗文 摩羯是印度神話中一種長鼻利齒、身尾似魚的動物,從東晉到唐的文獻記載了摩羯的特點:雙眼如日,牙齒似山。 身體巨大,性惡,毀壞船隻,加害於人。 “摩羯者,梵語也。海中大魚,吞啖一切。” 從3世紀中葉始,到12世紀,摩羯紋常見於古代印度的雕塑、繪畫及佛教寺院建築的塔門上。
兩晉時期摩羯紋隨佛教傳入我國,最早的摩羯紋見於隋開皇二年(582)李和墓,石槨蓋頂沿邊刻環,環內有怪獸頭,張口露出利齒,長鼻上卷,當為摩羯。 唐時摩羯圖案,除了捲起的鼻子外,“魚”與“龍”的造型特徵是添加上去的。 1976年在遼寧昭盟喀喇沁出土1件唐代三足銀盤,盤中心一對摩羯同向回游欲吞食中心的一粒火焰寶珠,摩羯獸頭,鼓目卷鼻,張口齜牙,面相凶狠,身似鯉魚,鱗紋。 此盤摩羯紋頭部與印度摩羯近似,但身體已是鯉魚模樣。 到 晚唐時期摩羯又有新變化,如1982年江蘇鎮江丁卯橋唐代銀器窖藏,出土1件鎏金摩羯戲珠紋銀盆(圖1),底面小波紋地,鏨刻一對翹尾展翅、睜目張口 的摩羯,嘴前各有一顆火焰寶珠,襯以蓮花、蓮葉和游魚;底腹及腹沿間用破式草葉紋與卷草紋帶,腹內五曲區間內刻珍禽,襯以渦輪狀卷草紋和魚子紋相稱;外底 鐫刻有“力士”二字,刻花處皆鎏金。 高7.3、口徑34.5厘米。 此器當為酒樽,是筵席盛酒之器,唐代筵席上的盛酒之器多為盆,口徑一般在30厘米以上。 此盤內摩羯口大張,露出獠牙,鼻上卷,與印度摩羯近似,但頭似龍形,身體為鯉魚遍布鱗片,並長出雙翼,這些特徵是添加上去的,這種龍首、魚身帶翼及四周飾等距離分佈的蓮花、蓮蓬、游魚是摩羯中國化的樣式,在唐晚期已基本成形。 印度、中亞地區的摩羯造像本無翅膀,唐早期摩羯造像也無翅膀,到唐晚期的金銀器製品上才出現帶有翅膀的摩羯紋飾。
裝飾於瓷器之上的摩羯紋,最早見於北宋時期,如江蘇省鎮江市學府路苗灣北宋墓出土1件越窯青釉瓷刻劃花摩羯紋帶蓋粉盒(圖2),呈扁圓形,蓋面隆起;器淺直腹,圈足外撇。 上飾摩羯戲水紋,一對摩羯作翻騰狀,張口,利齒外露,鼻上卷,嘴前各有一顆火焰寶珠。 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綠,釉面瑩潤光亮。 通高5.1、口徑12厘米。 印度摩羯本與龍無關,傳入中國後,經過演變,其形象逐漸“龍”化,最終與魚化龍相結合,成為中國本土特色。 以魚化龍為情節的鯉魚躍龍門故事,則是中國本土的產物,《辛氏三秦記》載:河津縣(今山西省河灃縣)又叫龍門,因交通不便,水險浪高,每逢春之際,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 這些特點表現出傳統的中國風格,獸首為龍首取代,這是摩羯紋傳入中國後被漢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唐至宋時中國化了的摩羯形象,除保留了一條印度摩羯類似象鼻一樣的長鼻以外,其他的都已華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