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張大千《松峰曉靄圖》

 

 新浪收藏 
張大千《松峰曉靄圖》3400萬落槌 張大千《松峰曉靄圖》尺寸為187.5×95.5 cm。
大千的潑法,並不單純地往畫紙(絹)上潑墨,而是相當費時費事,其繁複處理過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 首先他將畫紙或畫絹貼在板上,作畫之前,還得先噴濕紙、絹,再緩緩將調好的墨汁潑上。 其後,令門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傾側搖動,直到他滿意為止。 等到墨暈固定後,大千由遠處不同角度觀看,再細加經營,審度再三,才用傳統的筆法在適當位置略加皴法,再點綴人物、屋宇、橋樑、舟楫。 於是從混沌中開闢一片山川出來,為此他又增添一方閒章“闢混沌手”,符合併滿足他說“藝術家是上帝”的觀點。 由於每一次潑墨流動的效果絕不會重複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創造經驗,畫面、章法也絕不會有雷同,此與西方自動性技法相通。 大千處理畫面的方式和他對完成度的要求,端賴他長年養成的傳統山水素養,以及他對真山水的閱歷,二者相互醞釀而成,仍在中國傳統藝術的範圍之內。
潑彩的技法則是大千創作的最後發展階段,實際上是用半自動技法來畫傳統的沒骨畫,或青綠山水。 他往往先用潑墨作為底色,然後在墨汁將乾未乾的適當時機,將石青、石綠重疊潑在墨汁上,有時也可用毛筆拖引,使得色彩與墨色暈成一氣,避免生拼硬湊的痕跡。 一旦乾透,每幅的效果各異,有流動暈開的,也有沉積堆疊的,有斑駁的,也有渾化無蹟的,然後,他一再地顛倒審視,漸漸在他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澗,佈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橋、高士等等。 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乾透,才能夠在渾沌中闢出山水,因為需時不一,有的一時不能完成者,甚至過了幾年才斟酌出適當的佈局,然後點綴完成。
張大千專以不透明的石青、石綠作為潑彩畫的主色,偶爾施加紅色、金色、白色。 畫面整體色感在艷麗中顯出沉穩,他的這種彩色效果及方法,都有傳統畫法為基礎。 過去傳統畫上,在大苔點或米點上,早已有罩以石青、石綠點的方法,在墨黑之上更加突顯出石青、石綠色彩的鮮豔程度,但只是施用於小面積上。 而大千在敦煌期間,臨摹重彩的敦煌壁畫,大量使用繽紛豐富的彩色。 因此,他在四十五歲以前,已經對各種顏料,尤其是石青、石綠等礦物性不透明色彩的性能和效果,都已全然在他的掌握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