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的各種徽章、袖章等教育題材藏品 展出的清代宣統年間的文憑及康熙年間的學照 展出的民國時期佛山華英學校的課本文/羊城晚報記者景瑾瑾
記者湯銘明 民國時期的兒童課本、鏽跡斑斑的鉛筆盒、民國礦石收音機、老校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准考證、兒童玩具滾鐵環、自製木頭滑輪車……年近古稀的佛山老人林棠近30年來,走遍珠三角大街小巷的舊貨市場,共收藏近百年間的學生用具、兒童玩具1700多件。 他的收藏勾起了白髮老人們的青春回憶,並讓年輕人更直觀地了解了歷史。
展出“文物”勾起青春記憶
17日上午,佛山市圖書館的文史展廳擠滿了從各地趕來的白髮蒼蒼的老人,在此,一件件充滿童趣和青春記憶的教育文物正在展出。
“這張照片中的年輕女老師就是我啊,你看我那時候多年輕,現在已經老了。”記者遇到了前來參展的梁阿姨,她指著林伯收藏的一張攝於1969年的黑白畢業照 激動地說,“今天看到這麼多我孩童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用過、見過的書本、玩具,還有我自己的照片,真的很激動,彷彿回到了過去那些年輕又美好的日 子。”
在林伯的收藏品中,有一支小小的鉛筆。 只有約3厘米長,但是卻被綁在一根約10厘米長的細小木棍上。 參觀展出的老人陳阿姨指著上述鉛筆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那時候大家都窮,物資匱乏,也沒什麼錢,學生將鉛筆用到短得捉不住的時候,就找個小棍子綁在一起,然後寫字的時候捉住小木棍就可以了。”
此外,林伯的收藏品中還有舊時候的多款書包。 記者發現,這些書包中有藤條箱,也有紅木銅鎖箱。 林伯告訴記者,“那時候,富足人家的'書包'用的就是皮箱、藤箱,而窮人家,因為經濟困難,只能用牛皮紙或者婦女頭巾來包裹書本。”
事實上,這些在林伯的收藏中,都已經算比較“年輕”的了。 康 熙年代的學照、清代考試時的夾帶、民國時期的兒童課本、玩具、兒童服裝、書包,還有各個時期的學生請假條、木玩具手槍、彈弓、鏽跡斑斑的鉛筆盒、粗鐵絲做 的玩具手槍、自製木頭滑輪車、清代嬰兒車、民國礦石收音機、鏽跡斑斑的執信中學等學校的老校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准考證……佛山多個時期的學校校章、試 卷,甚至佛山一些現在仍在世的“名人”當年參加高考的准考證等,共1700多件相關的文物都被林伯當作寶貝收藏了起來。
老人憑助力車走遍珠三角
“麥子好,麥子多,磨面做饃饃,饃饃甜,饃饃香……”說起為什麼喜歡上教育題材類物品的收藏時,林伯向記者背誦起了一篇名為《收麥》的課文。
林伯告訴羊城晚報記者,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廣州市海珠區的一個文物市場裡,居然發現了自己小時候用過的一種“古董”課本,《收麥》這篇課文就是這本書裡的。 “當時看著這個'古董',我就感覺很親切,想起家裡還有一些自己小時候用過的課本和文具,激動之下,花了幾十元買了下來。回家後,越看越高興,就萌發了收藏教育文物的念頭。”
講起他的收藏之路,林伯一下子興奮起來,他說,20多年來,已經花了省吃儉用攢下的10萬多元。 “儘管花了些錢,但是我覺得很值,這些東西都是無價之寶,我以後也不會賣掉,而是想一代代留傳給後人。”
“以前有次去外地收集'古董',結果在上山的時候助力車的輪胎爆掉了,只好推著前行。”林伯說,有好多年他都是踩著助力車去周邊地區尋寶,直到2007年助力車才被淘汰掉。 每次去其他城市“逛”的時候,林伯為了省錢,每天中午只能以麵包和礦泉水充飢。
“香港、澳門、陽江、羅定、深圳、珠海、江門、廣州、開平等。去過太多地方了,我自己都數不過來了。沒有下崗前,我都是周六週日去,下崗後我就將很多時間花到了這件事情上。”林伯扳著手指跟記者數他為了尋找寶貝去過的地方。
部分珍藏捐獻給博物館
尋寶之路再艱辛,在林伯看來都是樂趣。 只是前些年,因為自己對收藏的痴迷,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對家裡的照顧,引起了家人的誤解。 “2008年時,我為國家兒童婦女博物館捐贈了40件兒童、婦女用品收藏品。從那以後,家人也漸漸發現,我的收藏也是有價值的,便開始支持我。”
在二十多年的收藏路上,林伯心目中最得意的收藏品,是解放後佛山第一任市長何武調動一名教師的“任命狀”。 這張“任命狀”雖然已經破舊泛黃,但還是可以清晰地看到,紙上用鋼筆正楷寫著,要將一名老師從佛山二小調去佛山六小當校長的批文,連這位老師調走後,誰暫時主管二小,批文也寫得非常清楚。 林伯感慨,“調動一個教師都需要市長親自任命,可見,當時政府是多麼重視教育。”
收藏得越多,林伯對佛山教育了解得越多,林伯還自製了一張“佛山小學變遷史”,從解放前佛山的小學,到文革期間小學,林伯都列表一一對應寫了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