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指著條石上方鐫刻的“BCLOT”英文字樣說,這是以前英租界的界碑。 張昕光攝
“在已經拆遷的楊浦區平涼路795弄泰成裡,我發現地上有幾塊石碑,上面刻著一些英文字母和數字。這應該是租界時期的石碑,希望文物部門搶救保護!”昨天,網友@ ywqah興奮地在上海灘微博上發帖。 記者昨天下午趕赴現場。 平涼路795弄泰成裡靠近江浦路,是老式石庫門裡弄。 前幾年這裡已動遷,大部分居民已經搬走。
根據網友所述,在弄堂內13號門的對面,記者找到了兩塊長約0.6米、寬約0.3米、厚約0.15米的混凝土條石。 邊緣的部分水泥已經磨掉,露出了裡面的鵝卵石。 石碑上,分別刻有“BCLOT13117”和“BCLOT18117”字樣。 兩塊條石蓋在居民樓門前排水溝的上面,多年來作為踏腳石使用。
記者當即聯繫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不一會兒,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王毅趕到現場。 經過仔細辨認,王毅表示這兩塊條石確實是當時英租界的界碑。
王毅介紹,條石上方鐫刻的“BCLOT”系英文字樣,“BC”是British Consulate(即“英國領事館”)的縮寫,而“LOT”則是土地分界線的意思。 在當時,這兩塊界碑應該是用來標識租界區域的。 根據碑身的號碼和材質來看,大約有八九十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不過,平涼路並不屬於當時租界區域,這兩塊界碑應該是從別處搬來的。
今天上午9時30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將兩塊界碑運往館藏倉庫。 王毅表示,將先對界碑進行研究,在和其他文物匯總後,可能會組織相關的專題展覽。
據介紹,上海的租界存在百年之久,界碑數量很多。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城市的發展,如今所存的很少,目前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僅存有20方左右。
王毅對提供線索的新民晚報讀者表示感謝,希望有機會邀請他參觀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並製作碑文拓片相贈。 此外,博物館呼籲市民如果發現記錄上海發展歷史、文化內涵的老石碑、舊石刻、建築構件、舊家具、民俗用品、舊書刊、老照片等重要物品,可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聯繫。 希望市民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共同保護好城市的文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