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前世今生各不同眾說紛紜話美玉

 大洋網-廣州日報 
清乾隆閃石玉子料山子 清乾隆閃石玉子料山子
蔣衛東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 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
古人與今人對玉的認知與定義有著很大的不同。
古人對玉的認知,可以《說文解字》為例。 《說文》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 理其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檢 索《說文》“玉部”,發現早在漢代,對玉石的認知水平已十分了得,形成了頗為完整的體系,將玉石的優劣等次區分得非常清楚,例如,瑾瑜之類是“美玉”, 球、璐之類為“玉”,璑之類是“三彩玉”,玊則是“朽玉”,而玖、玤之類的“石之次玉者”,玗、璁之類的“石之似玉者”,琨、珉之類的“石之美者”,又構 成了次玉一等的“石”的優劣序列。 章鴻釗《石雅》說“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德實指玉質,符是玉色。 古人識玉、辨玉主要看質地與色澤。
“玉”的礦物學概念,形成於19世紀60年代。 1863年,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對來自圓明園的玉器進行了礦物分析,將其分為Nephrite和Jadeite兩類,中文分別譯為軟玉與硬玉。 軟玉與硬玉的中譯名,讓許多人誤解,我就曾多次聽到英文翻譯將“軟玉”翻成soft jade(鬆軟的玉)。 事實上,軟玉的莫氏硬度為6~6.5,連瑞士軍刀都不能在它表面留下划痕,可謂一點也不鬆軟。 為避免誤解,我贊成以“閃石玉”與“輝石玉”的礦物學名稱替代軟玉與硬玉的傳統稱呼。
輝石玉(硬玉),國人更熟知它的另一名稱“翡翠”,硬度在6.5~7.5間。 我國使用翡翠的歷史,依據考古出土資料,最早在雲南地區的明代晚期墓葬中。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記錄:“記余幼時,雲南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該書寫於公元1793年,表明翡翠直到清代乾隆年間方才成為王室貴族追捧的珍玩,至今不過200多年。
目前,國內的礦物學家喜歡把閃石玉與輝石玉稱為“真玉”,而將其他的美石稱為“假玉”。 而考古學家,在面對出土的古代玉石器時,大多不贊成“真玉”與“假玉”的嚴格礦物學區分,而把蛇紋石、葉臘石、螢石、綠松石、滑石、玉髓等“石之美者”,都定義為玉。 前者狹義,後者寬泛,可見視角不同,今人對於“什麼是玉”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