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奧古斯特 約瑟夫大公爵鑽石 約瑟夫大公爵鑽石
作者:李晶晶 如今,是時候讓約瑟夫大公爵鑽石(Archduke Joseph Diamond)繼續它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旅程了。
這是一顆無色寶石,重達76克拉,它擁有印度戈爾康達鑽石中最顯著的特點,色澤完美,潔淨無瑕。 伊恩·貝爾福(Ian Balfour)撰寫的極具權威性的《著名鑽石》一書中,列出全球46顆著名鑽石,此顆鑽石名列其中,它是全球僅有的兩枚同類鑽石中的第一枚,被譽為史上最大最完美的印度戈爾康達鑽石。 日內瓦佳士得[微博]在2012年11月13日的珠寶拍賣中,這顆鑽石以2035.5萬瑞士法郎,約合1.34億元人民幣的高價售出,創造了無色鑽石每克拉單價最高的全球拍賣紀錄。
每一顆著名的鑽石都擁有自己的故事。 這顆獨特寶石的起源,從印度流入歐洲的傳說,仍不為人所知曉。 僅能確定的是,這顆鑽石最後成為皇家遺產的一部分,是世人所知的歷史最悠久且最珍貴的鑽石之一。 約瑟夫大公爵鑽石出產於印度中南部的戈爾康達鑽石礦區,公元前8世紀便開始出產品質卓越的寶石。 神給予印度的禮物又成為印度給予人類的禮物,這些鑽石大部分由阿拉伯商人販賣到世界各地。 印度中南部廣闊的德干高原沖積層中擁有儲量豐富的鑽石,它們大部分位於戈達瓦里河(Godivari)和克里希納河(Krishna)之間,接近海德拉巴地區。 很多礦區相距幾天的路程,其中科勒(Koller)最為著名。 這個古老的要塞成為幾個礦區的商業中心後,變得和戈爾康達地區一樣有名。
鑽石谷的傳說在這裡廣為流傳,傳說亞歷山大大帝出征印度時,殺死毒蛇後,把動物的屍體扔下山谷,上面粘滿了鑽石。 禿鷹飛到谷底,它們把腐肉吃進肚裡,自然把鑽石也帶了出來。 這樣,礦工們才能找到鑽石。 這部分的故事呼應了鑽石的物理特性,即對油脂的親油性。 這些故事收錄在馬可·波羅的《奇蹟》和《水手辛巴德》,以及《一千零一夜》中。
戈爾康達在1518~1687年曾是一個強盛王國的都城,奧朗則布皇帝推翻了其統治者,於是成為莫臥兒王朝的一部分。 它在礦產還未被耗盡之前,也就是此後40年左右的時間裡仍處於全盛時期。 驚豔的寶石使它聞名於世,吸引著歐洲皇室的國王、王子、當權者及熱情的收藏家爭相追逐與讚美。
在印度,最美最大的鑽石曾被理所當然地認為屬於統治者;而剩下的那些被賣給商人和珠寶商,皇帝也能獲得所有銷售額的2%。 不同色澤和品質的鑽石預留給不同的種姓(印度等級制度),質優色美的最純白的鑽石只屬於帝王和統治者,人們相信最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被神奇地賦予它的主人。
1725年巴西發現鑽石以前,戈爾康達地區曾是世上唯一的鑽石來源,戈爾康達逐漸變為著名鑽石的代名詞。 這 裡出產了很多聞名世界的傳奇鑽石,如現收藏於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院的“希望之星”(Hope Diamond),這是《泰坦尼克號》電影中“海洋之心”的原型;鑲嵌在英國國王王冠上的“光之山”鑽石(Koh-i-Noor);1960年被印度富商 海得拉巴·尼扎姆拍賣售出的普林斯粉鑽(Pink Princie Diamond)。
約瑟夫大公爵鑽石以它最後一位為人熟知的擁有者——大公爵約瑟夫·奧古斯特(Archduke Joseph August 1872~ 1962)的名字命名。 約瑟夫·奧古斯特是歐洲最強大的皇室之一,匈牙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子。 他的祖父是帕拉丁·約瑟夫,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兒子。 約瑟夫大公爵,曾在匈牙利的奧斯科特(Alscut)待過,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奧斯科特的約瑟夫。 他是大公約瑟夫·路德維希(1833~1905)和公主克洛蒂爾德·薩克森·哥達(1846~1927)的長子。 約瑟夫曾在布達佩斯大學修讀法律,為保衛匈牙利領土而參軍入伍,由此開始了他光輝的軍事生涯。 參軍期間,他被授予高等勳章。 1893年與公主奧古斯汀(1875~1964)結婚。 奧古斯汀公主是巴伐利亞王子利奧波德和奧地利大公爵吉塞拉的女兒,也是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和奧地利皇后伊麗莎白——我們所熟悉的“茜茜公主”——的外孫女。 珠寶歷史學家維維恩·貝克(Vivienne Becker)對約瑟夫大公爵鑽石做過詳細的研究。
這顆巨型鑽石早年的歷史貫穿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室血脈,充滿著刺激、陰謀與浪漫。 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馬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治期間(1493~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 馬西米連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獨女瑪利(Mary of Burgundy)。 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南部至荷蘭的領地通通併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在訂婚典禮上,約瑟夫大公爵這枚鑽戒,標誌著哈布斯堡王朝巨大權力的盟姻最終結成。 通常這枚鑽石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枚訂婚鑽戒,在鑽石的歷史上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
茜茜公主,約瑟夫大公爵妻子的外祖母
旅行家和珠寶商達文尼(Jean-Baptiste Tavernier 1605~1689)被稱為“現代鑽石之父”。 他1605年出生於巴黎,父親為新教徒,他自幼喜愛地理和旅遊,22歲時便遊遍了歐洲大部分地區。 在1631至1633年,短短3年時間,他曾6次東航至印度和中東等地。 他是最早觀察記錄印度這一古老鑽石開發地的歐洲人,並記錄下了他在航海途中所經歷的驚險刺激及與海盜和強盜的爭戰。 1676年達文尼出版了《達文尼六航記》,其大部分內容都涉及鑽石,備受歡迎,並先後譯成了英文、德文及意大利文。 達文尼是歷史上最早跨大洲經營珠寶的商人,更重要的是他為全球認識、開采和傳播鑽石知識起到了先導作用,他將華美的戈爾康達鑽石介紹給歐洲,並打開了歐洲與印度的鑽石貿易通道。 讓達文尼一舉成名的是把世界上最聞名悠久的鑽石送給法國的太陽王(Sun King)路易十四,他全身戴滿鑽石,並將其中一些鑲嵌在皇冠上。 達文尼與莫臥兒皇帝沙賈漢和他的兒子奧朗則布交往,開發了戈爾康達鑽石產業,親眼見證了這些最具傳奇色彩的珍品。 達文尼指出印度和歐洲看待珠寶的不同方式,主要區別在於其火彩與光澤。 印度人不太關心珠寶外部閃爍的光芒,而更注重其內部的光亮,那微妙的、明亮的光被比作神聖的月光。 鑽石的重量也要比光澤更重要。 對印度人來說,鑽石具有強烈的精神本質,意味著豐富的愛和來世,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在切割、拋光和鑲嵌的時候加以保留。
泰姬陵之鑽,約1627~1628年
傳說中,印度教的黑天神克里希納(Krishna)將一枚巨大的鑽石送給他的愛人羅陀(Radha)。 一個月夜,克里希納走在河邊,看見了柔和的月光裝點的羅陀更為美麗動人,卻發現鑽石的切面分散了她的美艷。 第二天,他就把鑽石退回給達貝納內斯(Benares)的寶石工,要求他重新切割鑽石,並烘托出羅陀的溫柔美麗。 他理想中的寶石散發著柔和卻強烈的光芒,如同羅陀或月光一般輕柔地發光。 於是,經由寶石工匠切割後,鑽石內部的光芒如同銀色絲滑的迷霧,成為完美的戈爾康達鑽石的典範。 關於這顆巨型的戈爾康達鑽石如何成為約瑟夫大公爵的財產,世上有很多猜測。 1916年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死後,大公爵作為一位受歡迎並鼓舞人心的領導者,成為匈牙利前線部隊的指揮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指揮軍隊對抗俄國和羅馬軍隊。 他成為奧匈帝國軍隊的最後一名元帥,一直試圖緩和急劇激烈的民族主義衝突。 1918年10月,奧地利國王查爾斯一世任命大公爵為匈牙利的攝政王,試圖組建一個全國性政府。 但由於10月31日爆發的阿斯特革命(Aster Revolution)而以失敗告終。 1919年,約瑟夫曾短期擔任匈牙利的攝政王,卻因聯盟政府拒絕接受哈布斯堡家族成為國家首領而被迫辭職。 約瑟夫大公爵親眼見證了強大的匈牙利王朝的戲劇性滅亡,並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44年,大公爵離開匈牙利前往美國,但不久就返回德國與他的妹妹——公主瑪格麗特(Margit von Thurn und Taxis)一起生活。 1962年,他在德國雷根斯堡附近狩獵途中去世。
上: 1902年卡地亞製作,授予埃塞克斯伯爵夫人;下:1910年卡地亞製作,授予比利時王后伊麗莎白(1875~1965),伊麗莎白嫁給阿爾伯特一世親王
大
公爵姊妹的曾孫康特·約翰納(Count Johannes von
Schoenborn-Wiesentheid)根據大公爵的侄孫女、即公主瑪麗亞(Maria Ferdinande von Thurn und
Taxis)的回憶錄,認為這顆寶石應該是家族遺存下來的。 公主回憶,當時這顆巨大的鑽石被設計成一枚胸針,由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女兒、即他的祖母克萊蒙泰(Clementine d'Orleans,1817~1907)傳給大公爵。 而她是在1843年與奧古斯特·馮·薩克森-科堡(August von Saxe-Coburg)的婚禮上,收到的這份禮物。 “儘管並沒有任何記錄或回憶錄可以證明何時由何人送出瞭如此豪華的禮物,但這顆鑽石也很可能原本便是約瑟夫大公爵的。”卡達基亞(Rahul Kadakia)佳士得美洲及瑞士珠寶部主管說。 約瑟夫大公爵的妻子奧古斯塔顯然很喜歡在重要的場合佩戴這件傳家寶。 當時,奧匈帝國正處於世紀轉折的“美麗年代”,可以想像,這顆壯觀迷人的鑽石,在當時的舞會、歌劇、晚會中將奧古斯塔襯托得無與倫比的優雅端莊。 而那時,也正是鑽石的黃金時代。 卡達基亞說,通常認為大公爵在某個時期將此鑽石送給了他的兒子約瑟夫·弗朗西斯。 但是鑽石在1933年仍屬於大公爵,存放在匈牙利信貸銀行。 三年後,一位歐洲的銀行家購得此鑽石,並將其保存在法國。 鑽石一直鎖在保險箱中,幸運地躲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幾個世紀以來,傳說鑽石能帶來健康、幸福、財富與榮耀;阻止毒蛇、火災、疾病和邪惡勢力。 這些信念和鑽石一起傳遍世界,讓“寶石之王”至今仍然充滿光環和魅力。
1961年6月倫敦拍賣會,大公爵鑽石作為英國歷次拍賣會上最大的優質裸鑽而備受讚譽。 在此之前約瑟夫大公爵鑽石一直銷聲匿跡。 1993年,大公爵鑽石在日內瓦佳士得拍賣會上再次現身,以649萬美元的高價售出。 自那以後,約瑟夫大公爵鑽石被稍加改造,以便在提高其品質的同時保留其歷史痕跡。 此次該枚鑽石的持有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珠寶商阿爾弗雷多·莫利納對最後的成交價表示滿意。 他同時表示,最終的得主希望保持匿名,併計劃將鑽石捐獻給一家博物館用於展覽。
(實習記者朱藝對本文亦有貢獻)
著名鑽石
希望之星(Hope Diamond)
希望之星(Hope Diamond) 44.52克拉
早在350多年前,“希望之星”就被挖掘出來,並被法國王室擁有上百年之久,直到法國大革命期間,它離奇失踪,之後又突然出現在倫敦的拍賣會場。 “希望之星”此後幾經易主,直到1949年被哈利·溫斯頓買下,才結束了它的神秘旅程。 1958年,哈利慷慨地將“希望之星”捐贈給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機構。
戴比爾斯千禧之星
戴比爾斯千禧之星 (De Beers Millennium Star)
世界上最為著名的鑽石之一。 重達203.04克拉的戴比爾斯千禧之星是從一顆777克拉的鑽坯上切割下來的,由內而外都完美無瑕。
庫利南二號
庫利南二號 在庫利南切磨成的9粒大鑽中,次大的一粒叫“庫利南二號”,也稱“非洲之星第二”。 重量為317.4克拉,方形,共64個面。 是世界第二大鑽石。 現鑲在英王冠下方的正中。
威廉姆森粉鑽(Williamson Pink)
威廉姆森粉鑽(Williamson Pink)
23.60克拉 這是全世界僅有的兩顆著名的圓形粉紅鑽石中的一顆,是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1947年結婚時獲贈的禮物。 此後,凡是重要的活動慶典,都可見女王戴著這枚胸針,1981年威爾士親王大婚以及今年慶祝女王登基60週年都能看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