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台北 府城隍廟之沿革與記略

 

台北 府城隍廟

台北 府城隍廟

台北 府城隍廟

府 城 隍 廟 - 沿革

台 北府城隍廟坐北向南,前望虎、豹、獅、象,四獸名山勝景,後玄武大屯七星山,數溪彙集,經景美、五分埔港仔溝,由坤方九曲遶廟前而過,向東滔而流,灣轉匯 入基隆河而去,廟地面積約兩百坪,真如腰帶拖籃,堪稱鐘靈寶地。奉移松山建廟始於公元一九二四年,斯時地方概況,東臨松山火車站,鄰近有草店尾理魚頭,下 街尾有鐵路機廠,還有出名米粉寮,中間有松山慈祐宮,延連錫口街〈今饒河街〉,尚有鑄鼎間、紅磚窯,周圍工商林立、人文匯集的繁華地區。本廟在鐵路平交道 邊,是典型古廟建築,燕尾飛翅、花鳥雕刻、層層藻井,龕飾、結網交叉斗栱,每座石柱除了聯對外,彩畫裝飾、麒麟、石獅鎮門等,鏤刻細膩、姿態生動,以及圮 上受書、截江救主‧‧‧等等,忠孝石刻壁畫構圖巧思,與整個建築一氣呵成,莊嚴廟貌,古意盎然。
一 樓正殿供奉城隍爺,每逢農曆十月初一日誕辰,隆重慶祝,有城隍軟身神尊三大尊,分別為大祖、二祖、三祖鎮座正中,神前之左侍立文判官、招財童子,右侍立武 判官、進寶童子。扈從神將:身長爺謝必安,俗稱七爺,矮爺范無救,俗稱八爺,外加鍾魁神將護衛〈由吳委員鐘召集會員促成,安座於一九八九年孟夏〉。兩旁從 祀:土地、糾察、獎善、增祿、延壽、罰惡、速報、陰陽等八司判輔助神。配祀:城隍夫人。副祀:孚佑帝君〈呂仙祖〉,另設有五營兵將神位、虎爺神位。
二樓為佛祖殿,中殿供奉三寶佛,左殿供奉觀音菩薩,右殿供奉地藏王菩薩。外側左邊設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左右天聾、地啞祿財二神隨侍。外側右邊設太歲殿,一樓西側獨立供奉福德正神,每尊神像莊嚴慈祥、威靈顯赫,令人肅然起敬。

府城隍廟

府城隍廟
還有本廟內殿掛有建廟先賢鄭江河所提名匾額〈至公無私〉以及鄭江河、林湖樹、彭添泉、王連河等人匾額〈力能回天〉,及木製算盤刻有〈善惡權由人自作〉、〈是非算定法難容〉、〈陰算、陽算、總要算〉等等建築佈置,深具警世作用。
明清時候,城隍廟為官廟,依規定在每個地方的縣城中心都必須建有城隍廟,城隍爺端座其中,掌管縣裡的大小事務。因此,在明清兩代,臺灣台北府城隍廟建祀,因與地方的開拓先後及行政建置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從 創廟、奉移、遷建、重建、增修,歷經滄桑至今日堂皇廟貌,其沿革如下: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將臺灣府分設臺灣、臺北兩府,以大甲溪以 北之地設臺北府、在臺北設一府三縣,同年底奉准設府於臺北艋舺地方〈今臺北市城中區〉,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
光 緒五年〈一八七九年〉三月,淡水與新竹分治後,首任知府陳星聚才正式移府治於臺北任職,正式開府。除了興築臺北城城廓〈一八八二年動工,一八八四年竣 工〉,推動府治外,也籌畫於城內建立臺北府的文教與政經中心。設置:衙門、兵營、監獄、官廟等〈官廟即文廟、武廟、天后宮、府城隍廟〉。
光 緒七年〈一八八一年〉,臺北府衙門在撫台街後方,府直街和北門街口,即今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建坪三零零坪,地基一七三一‧四零坪。由臺北知府陳星聚依 官民醵資所創建,主祀『臺北府城隍爺』〈木雕金身神像〉,附祀『淡水縣城隍』〈泥塑金身神像〉,合稱『臺北府縣城隍廟』。是利用臺北府建城石材興建而成的 官祀廟宇。氣勢恢宏,形制比擬於都城隍,計一儀門、前殿、望樓〈戲臺〉、大丹墀〈天井〉、正殿〈大堂〉、東、西兩廊置案堂爺〈八司〉,後為寢室,左右築有 護墻。
臺 灣現有的城隍信仰是道教結合佛教與儒教的民間信仰。臺灣城隍是唯一有階級之分的臺灣主要神祇,該階級封號皆沿襲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所敕封頒定。該敕 封稱省都府城隍為〈威靈公〉,州城隍為〈綏靖侯〉,縣城隍為〈顯佑伯〉,其行使的職權限於各管轄區域之內。也就是說,臺灣城隍中,掌管全國的稱〈都城 隍〉,掌管省的稱〈省城隍〉,掌管府的稱〈府城隍〉,掌管一縣的稱〈縣城隍〉。
是此,臺北府城隍正式掌管臺北府,因此神格定為〈府城隍〉,依律尊稱〈威靈公〉。
光 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九月五日清廷宣佈臺灣建省,改福建巡撫為〈福建臺灣巡撫〉,以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但實際的行政工作拖延到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 年〉才完成,因此有人認為臺灣到光緒十三年才建省。臺灣建省後,省會設在彰化縣橋孜圖〈位於今日的臺中市〉,但是由於建築省城的工作遲未行,巡撫一直留在 臺北,因此臺北才是實質上的省會。

匾額

大廳及內殿 正殿

內殿 正殿

正殿 鎮殿 城隍爺

鎮殿 城隍爺

大祖 城隍爺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一月十五日,臺灣巡撫邵友濂奏請將省會由彰化縣橋孜圖〈位於今日的臺中市〉改為臺北,此後,臺北就成為實至名歸的首府。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甲午戰爭後,臺烏日治時代開始。
一 九零八年〈明治四十一年〉,日人因施行〈市區改正〉將臺北城廓,連同府縣城隍廟、天后宮等具漢傳統中國式建築悉數拆除。讓原淡水縣城隍爺金身神像供奉在艋 舺地藏廟右龕〈西昌街〉。另臺北府城隍爺金身神像,被本廟創廟先賢鄭江河得知,『臺北府城隍爺』寄祀於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內,被閒置在室仔間。遂於大正十三 年五月〈一九二四年〉〈鄭江河夫人口述〉,與地方人士呂粒、彭添泉、林湖樹、王連河、陳圭、杜金樹‧‧‧等七人代表,諏告恭請臺北府城隍爺神尊,由大稻埕 北管靈安社恭迎聖駕至松山供奉,暫時安置於錫口文昌公廟,接鄰之舊屋,俗稱『鑄鼎間』城隍廟。自從遷奉府城隍神尊至松山莊以後,威靈顯赫,裡人消災解厄, 祈禱輒驗。鄭氏初以神明會組織『隆安社盟友』,乃有會員按股認購持分土地乙筆,以為他日建築新廟之用地,記認股者凡三十六名,即聞名松山三十六盟會隆安社 之緣起也,其名單:鄭江河、陳王林、盧開國、林湖樹、白淵潭、黃登元、林鐘明、陳水梘、許諸賢、黃水木、鄭金桃、顏義昌、賴柴琴、陳順、王永柳、王連河、 陳圭、胡慶明、彭水樹、呂粒、石金順、彭添泉、黃惡、蘇金塗、高送東、陳嘉模、杜火盛、梁溪圳、陳呆、蘇基、陳塗、林紫盛等人〈以上名單根據民國三十六年 四月五日,地政資料登記所載者〉。
昭 和二年〈一九二七年〉,鄭氏發起新建廟宇事宜,在松山後車站新建一座西式巴洛克的二層樓房,坐北朝南。於昭和三年六月〈一九二八年〉歲次戊辰年竣工,廟址 在今松山區虎林街三號,約佔百坪,正面鑲白磁磚,中正宏麗,美侖美奐。以廟宇規模而論,當時在松山莊僅次於慈祐宮。為松山莊三大公廟之一。
在 日治時代,據聞有部份城隍廟,為了保護廟宇不遭逢被拆除命運,有的廟宇改拜或增祀觀音佛祖,尚符合日人的國教政策,才可倖免逃過一劫,何況要蓋新廟,更是 困難重重,本廟創廟先賢們,本著奉祀主神為城隍爺,應以臺北城內原名之『臺北府城隍廟』申請,以延續香火,惟未獲日方許可。
經扶鑾聖示  玉 帝降筆開示如下:奉玉昭曰:〈准卿所奏,濟世施方。昭明建廟,審理陰陽。分明善惡,報應昭彰。回春妙手,護國城隍。千秋俎豆,香火興昌。〉喧讀玉旨托塔天 王李駕,太歲戊辰年六月初八日子時降。遂諏吉於同年農曆六月十八日〈西曆八月三日〉入廟升堂,取『報應昭爽、分明善惡』之義,乃額廟名,曰:『昭明廟』。 主祀臺北府城隍爺,道號『輔德大王威靈感應天尊』,此昭明廟之所由來也。承繼以嬗承『臺北府城隍廟』正統,所以仍保持清朝時官祀神格的尊銜稱呼。

偏殿 孚佑帝君

孚佑帝君

偏殿 城隍夫人

城隍夫人

右側 陰陽司、獎善司、長壽司、監察司

左側 速報司、增祿司、罰惡司、福德司

神將 七爺 謝必安

神將 八爺 范無救及鍾魁

虎爺
一 九三零年代,松山莊尚屬農村聚落,居民飲用水含有大量石灰質,地下水位又低,鑿井困難,不少居民用瑠公圳或基隆河水飲用。每到夏天傳染病流行時:如霍亂、 白喉等疾病到處流行,信眾到本廟乞求『午時水』及『藥籤醫治』者,疾病求醫救治者,均仰神庥濟世施方,每每超過醫療機構。此外,平時信眾到廟補運、收驚、 押煞、祭草、祭火、問卜、求籤者,終年絡繹不絕,更由於靈驗遠播,祈求如願,香火鼎盛,不僅民間深信其施方濟世之神威,連官方司法人員也篤信城隍爺靈驗, 每遇有刑事案件,履禱履驗,尤其是命、盜案,無不破者。真是神威顯赫,香火興昌。
民 國七十四年,因本廟後方興建大樓,於施工中,廟身後壁受損龜裂嚴重,臨頹圮之慮。經第三屆主任委員陳正雄先生倡議,全體委員、監事一致贊同重建,乃於民國 七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動工,惟經費龐大,廟方經費存餘無幾,恐在重建工程中,樂捐收入無法及時接應,影響進度。有鑑於此,陳主任委員事前將自己房屋貸款以 備墊付,如此大智,眾人信服。再有城隍爺顯靈顯聖,期中全體委員、監事發心募捐,又有後面大樓建商慷慨解囊新台幣伍拾萬元,及賴信眾樂捐共成,工期歷時二 載有餘,耗資新台幣近參仟萬元,於民國七十八年底慶成。廟貌堂皇莊嚴,煥然一新是為今貌。為新廟慶成,乃諏吉於辛未年〈民國八十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至三 十日,舉行三朝祈安建醮大典,舉街歡騰,祭典之盛況至今空前。

府城隍廟 二樓

二樓 佛祖殿
神威所至,信眾日增,復於一樓西側,增祀福德正神佛龕〈詳見廟誌石碑〉、二樓佛祖殿〈三寶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殿。思及原有廟地,恐會不敷使用,遂於民國八十一年四月,購置後鄰〈豪門世家〉大樓之八樓一戶,暫做為本廟會議或信眾聯誼之用。
未料,陳主任委員於任內,擎劃廟務,竭盡心力,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惟其所留本廟發展藍圖與節操,當為本廟立有不世之功與典範。
民國八十六年,與本廟相鄰之二層樓房有意轉讓,該房地與本廟共同持有,為暗位李姓信眾繼承持有。經第七屆主任委員楊榮次先生接洽,復經全體委員、監事同意,予以購入,現為駐廟道士使用。並於廟內增祀太歲殿、五營兵將神位。
環 顧本廟開創沿革背景暨嬗承正統於『臺北府城隍廟』,每每思及,在日治時期,本廟無法正名之事,深感遺憾。復由第七屆主任委員楊榮次先生倡議:於民國九十一 年四月四日第七屆信徒大會,提議決議復名,經向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申請,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八日核准復名為『臺北府城隍廟』,並舉行創廟一二零週年慶典〈一 八八一年建廟〉,經臺北市長馬英九先生蒞臨本廟頒發『臺北府城隍廟』匾額,以示慶賀。更能代表本廟神格與嬗承正統之最佳證明。
本 廟左側房屋,係向鐵路管理局承租多年的活動中心,因主管機關有意標售,經第八屆主任委員林春良先生倡議:『為本廟廟務發展,應予標購取得』,復經全體委 員、監事同意。於民國九十四年五月十一日順利取得所有權狀,對本廟未來遠景,頗有助益。另於九十二年十月十五日在本廟二樓外側左廂,增祀〈文昌殿〉〈詳見 文昌殿誌石碑〉。
本 廟地處松山車站旁,前為鐵路用地,後有大樓林立,廟產取得不易,為廟宇擴建,僅剩橫向〈虎林街五巷〉腹地之取得。適有虎林街五巷八號一樓業主有意出售,經 林主任委員暨多位委員,多次拜訪、協調,同意讓售予本廟,復經第九屆全體委員、監事同意,於九十六年,順利購入,現為辦公室使用。

佛祖殿

正殿 三寶佛

三寶佛

偏殿 觀音菩薩

偏殿 地藏王菩薩

外側偏殿 文昌殿

文昌帝君

外側偏殿 太歲殿

值年太歲星君

一樓 西側 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

廟旁 普化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