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閩南式傳統民宅建築介紹

宅 是人生活的基本單位,與人的關係相當密切,觀察住宅可以了解人的生活方式,南興學區內民宅建築林立,其中傳統民宅建築最為人所注視,因其代表台灣傳統文化 的一部分,值得善加保存。台灣傳統建築,除了原住民的房屋外,主要是隨著閩南與粵東的移民帶來的樣式,所以我們又稱它為閩南式及客家式兩種。在南興學區內 的民宅主要是閩南式傳統建築。欲了解閩南式傳統民宅建築,可從下列方向入手:
◎民宅外部空間格局:
統民宅建築的型態分為四大類:一條龍、單身手、三合院、四合院,「一條龍」為最基本的格局,而左右對稱的合院則為最常見的類型。但隨著人口增多、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之差異,格局會呈縱向或橫向的增建發展,呈現多進多護龍多院落的型態。
興學區內的傳統民宅以三合院居多,外觀上,平脊式屋頂,前後兩坡落 水。門設於中間,其廳房正中央的一間是正廳或正身,這是建築組群的核心,供奉神佛及祖先牌位,是家庭祭祀中心,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婚喪喜慶的主要地點。 兩旁垂直的屋宇就叫做「護龍」。傳統民宅風水觀念,左青龍右白虎的定律,以左為尊。屋宅正身與護龍前面的廣場,稱為「埕」,可供休憩或兒童嬉戲,亦因為是 五穀收成時曝曬的地方,所以又稱「禾埕」。
以下將傳統民宅建築的四大型態加以說明:
(一)一條龍:
體型態如「一」字形,只有正身沒有左右的護龍,最小面寬只有三間,是最為基本的型態。中間為廳,左邊為大房,右邊為二房。若嫌不夠時,兩端各加一間時,叫做成「五間起」,若前方腹地小,會再向側邊發展,甚而發展至「九間起」。
一條龍

(二)單伸手
體型態如「L」字形,只有單邊護龍,因為閩南人俗稱護龍為伸手, 此型民宅護龍只單一邊,因而稱「單伸手」。又因形狀像汲水用的搖桿「轆轤把」,故別稱「轆轤把」。單伸手式的屋宅護龍通常蓋在大邊(左邊),內有一廳、一 房、一院、一廚,這類房子的佔地都不大。如果戶戶相連,也能造成合院的感覺,常見於台南安平。
單伸手
(三)三合院
體型態如「ㄇ」字形,正身左右平均興建護龍,形成院落空間,具有圍護的功能,是台灣民間最常見的農村屋宅型態。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雙護龍」。
南興學區內的古厝多是此類三合院建築。
三合院
(四)四合院
體型態如「口」字形,三合院前面的大開口,通常都有加上圍牆,再設一出入的門或門樓,或加蓋一排房屋,由前後兩進與左右護龍圍成了「四合院」。四合院的空間封閉私密性高,為富貴官宦人家所喜愛。一般三合院民宅會在屋前種植一排竹子或爬藤植物,亦達成同工異取之妙。
四合院
子孫繁衍人口增加,居住空間不足使用,在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左右護龍增建屋舍,一般而言,外護龍比內護龍長,具有包護作用的型態,各護龍有獨立的天井及過水門方便進出,此類大規模聚集屋宅稱為「多護龍合院」,台南縣楠西鄉的江家古厝即為一例。

◎民宅內部空間格局
統民宅的空間設計,從入口設置、空間區分到房間分配,內外基本上有一 定的格局,其功能包括日常起居、產業工作、私密性及防禦性等,都滿足了家庭生活的各式需求,並將精神層面的傳統的倫理思想融入其中,如左尊右卑或軸線觀 念,都表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建構出一個「家」,內外分為下類格局:
(一) 正廳
廳是全屋中最高大的一間,又稱為「神明廳」,是整個建築的焦點, 祭祀和婚喪喜慶都在這裡舉行。其上放置有信奉的神明,牆上掛有神像,或是觀音,或是福祿壽三星,或關公,依自己心中信仰的主神而設。前方設有神桌,其上左 擺神龕,右擺祖先牌位,左右配置花瓶。神桌前擺方形大桌,又叫八仙桌,和神明桌並稱「頂下桌」,以方便祭拜。下排有方型太師椅,中間夾茶几,考究一點的家 庭,則以花瓶架代替。門內上方有一橫樑掛彩燈及天公爐。
六嘉村王宅
六嘉村戴宅
紅眠床
(二) 起居臥室
廳的左側是大房,是家中主事的大家長之臥室,再往左側是廚房,由家長妻子掌管;正廳的右邊是二房,通常稱為「間廳」,由長輩居住,若無長輩則堆置雜物。
廳房左右兩測的護龍俗稱「廂房」,這是家中晚輩的住所,是依照傳統「左尊右卑,內尊外卑」的秩序分配房間,所以長兄住左廂房,次子住右廂房,三子住左廂 房,以此類推。如果晚輩成年娶妻後,就可以把「廂房」中央的一間改做客廳,這是「私廳」,以有別於廳房的「公廳」。子孫繁衍需再擴建時,只能在廂房後併 列,增加護龍,形成院落。
統民宅起居室內,擺設各式古色古香的日常用品,如床、衣櫃、盥洗的器具。因傳統生活,梳洗與夜間如廁都在臥室中。紅眠床在今日就相當罕見。
(三) 廚房
飯皇帝大,廚房則掌控吃飯大事,俗稱灶腳,因為為了兩面開窗通 風,所以多位於邊間的位置,用餐也就近在廚房內或周邊。傳統生活沒有自來水,水缸就相當重要。分家時,廚房歸大房,其他各房再另起爐灶,通常在護龍的邊 間,所以一家可能擁有二個以上的廚房。傳統的爐灶,提供大家族的飲食,必須撿柴生火。農曆十二月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佳餚,感謝灶神的庇祐。
傳統民宅構造分析
造房屋時,一般人家多是就地取材,舉凡草、竹、土、木、石、磚等都可以蓋房子。各種材料及不同的構築方法交互運用,由此可見傳統民居的地域性。而南興學區屬於閩南建築,多用紅瓦紅磚、竹子與石灰泥土。一般傳統民宅的建築構造重點分為樑柱支撐結構、屋頂、牆面、門窗與裝飾。
圖片說明,民宅的外觀構造分布如下:
(一) 樑柱支撐結構
般平常百姓家,支撐結構將大竹管剖半,以陰陽覆仰組成建築架構,稱為為「竹嵩厝」。另外,木料中以來自大陸的「福州杉」則是最好的樑材或柱材,桁檁之間的大木作,線條清爽單純,大樑是屋宅的橫軸中心,較為講究的民宅在簷廊有門柱龍柱、通樑、吊籃、瓜筒、斗拱、雀替。
戴宅的樑柱結構
結構圖
(二) 屋頂
頂選用的材料以紅瓦為主,屬於彎凹版狀的「板瓦」,瓦片排列最常見的是「仰合瓦」,鋪瓦先做仰瓦,仰瓦先壓七分露三分,再在瓦攏對縫的地方蓋上合瓦。
了日據時代則流行一種用水泥灌製的水泥瓦,又稱為「烏瓦」或「日本瓦」。目前因市面上找不到傳統的紅瓦板瓦,取而代之的是石棉瓦或琉璃瓦,而更多的則是鍍鋅鋼板(鐵皮),傳統美感不復。
台灣民間屋頂的型態分為三大類:
(1)馬背:依照五行,分為金、木、水、火、土,風水書上記載「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形方」。後來演變為「風馬歸」的型態。
(2)瓦鎮:「瓦」是壓瓦,「鎮」是鎮邪,可說是「屋頂瓦片上的鎮邪物」,外形小巧,通常用於一條龍民宅或合院式建築,少見於大戶人家。
(3)燕尾:屋頂正脊兩端,往上翹起,末端分叉如同燕子的尾巴一般,因而稱為「燕尾」。本來只是廟宇或官宦之家才能使用燕尾的型態,但早期台灣移民為了誇示權貴,富豪人家亦蓋出燕尾的屋頂。
金形馬背
木形馬背
水形馬背
火形馬背
土形馬背
風馬歸
瓦鎮
屋頂上的瓦鎮
(三) 牆面
宅側邊的牆面稱為「山牆」,山牆的裝飾有「鳥踏」和「懸魚」。鳥踏的外形同小異;懸魚本來以一塊木板用來遮住博縫板接縫處,後來演變成各式各樣裝飾性包括花果、瑞雲、書卷、獅頭等圖案。
牆壁承載屋頂重量,台灣民間常見的民宅牆面有:
(1)磚牆:早期一般正式的建築,皆以磚牆為貴,建築整體堅固耐用。
(2)半堵:為了節省建造經費,牆的下半部為磚牆,上半部為石灰混泥土。
(3)編竹夾泥牆:竹管或木樑為支架,間隔則以細竹篾編成網狀,兩面再抹上灰泥成為白牆。
(4)土埆牆:選擇黏著性高的土壤,摻入稻桿或糟糠夯實,再用木模製成土磚,曬乾後非常堅硬,適合用來蓋房子,但怕水通常會抹上白灰保護。
(四) 門窗
窗是建築立面不可少的元素。大門不僅具有提供進出、採光通風、加強防禦的實用功能,各式各樣的藝術造形,富有傳統美感。門窗大小必須符合「門公尺」的吉利尺寸。而且正門寬大,以兩扇對開的型態居多,簷廊兩側相對的邊門採用拱形。
戶人家屋宅門面上通常會加雕飾,以花草較普遍,如松、竹、梅、蘭、菊等,代表長壽氣節。正門會嵌上堂號,門柱邊牆或窗櫺上方會嵌入對聯或吉祥語句。一般平民百姓的門面大都未經雕鏤,到春節時,在門框貼上春聯與福符,在門上貼上門神。
戶以矩形為主,多角型的,大部份是圍牆或氣窗。窗以木製的居多,也有用百條或磚砌成,有的再砌綠花磚,雕工質料較為精緻。因為不考慮穿越的功能,所以變化較多,藝術性強,一般常見的有竹節八卦窗、格扇窗、書卷窗、花磚窗、木櫺窗。
六嘉村戴宅的大門與雕工精細的窗戶。
六嘉村戴宅的拱門與方形邊門
八卦竹節窗
花瓶形窗
(五)裝飾
宅建築崇尚簡樸自然,「紅瓦白牆」或「烏瓦白牆」樸拙大方的色調,可說是一般民宅建築的特色。但是仍會在一般民宅的屋頂、正脊、門窗、山牆發現裝飾。
飾種類雖不外雕塑、剪黏、彩繪等,但卻處處傳達著居住者祈求平安吉祥,及教化子孫的用意,同時這些裝飾也是民間工藝的極致展現。尤其在日據時代,非常風行「彩磁裝飾」,花草或幾何圖形色彩鮮豔,相當搶眼美麗。



牆壁上的彩磁 屋簷的彩繪 牆壁上的彩磁
 
屋頂上的彩磁 窗戶的木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