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案頭文玩瓷筆筒鑑藏

和訊網
圖1圖1圖2圖2圖3圖3圖4圖4
阮振亞
筆筒是古代文人墨客們案頭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 有說我國五代、宋代就有了筆筒,但從實物和文獻兩方面看,筆筒應該出現於明代中晚期,很可能始於竹筆筒。 明以後,筆筒成為了中國置筆的主要用具。 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雲:“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 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到了清代及民國,瓷筆筒成了各種材質筆筒的主流。
這是一件汪野亭款淺絳彩山水筆筒(圖1),通高10.2厘米,口徑6.5厘米。 筆筒上是一幅春景山水圖,近景是一山峰,中景是一臨水山坡,坡上數間茅屋,屋後一片青翠的竹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是文人雅士的境界。 遠山在雲霧中時隱時現,一農夫擔水而歸,湖畔泊一扁舟於湖面上,三艘漁船遙相呼應,充滿了生活氣息。 畫上題句為:晚峰晴露巔, 野亭汪平寫於昌南。 語出元代高克恭五言絕句《種筆亭題畫》:“積雨暗林屋,晚峰晴露巔。扁舟入蘋渚,浮動一溪煙。”後蓋“汪”字朱文印。 筆筒為玉壁底,底款:“平山”紅色朱文印。
汪野亭(1884年至1942年),名平,字鑑,號平山、平生、老平、垂釣子,亦號傳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 江西樂平縣人,珠山八友之一,近現代著名繪瓷藝術家。 工花鳥、山水。 在繪瓷技法上,採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別具一格。 他的山水畫一直為後人所重,足足影響了半個多世紀。 他的淺絳彩作品應在1905年至1925年之間。 之前、之後都基本上沒有可能。
這是民國仿同治年制淺絳彩筆筒(圖2),通高12厘米,口徑7.5厘米。 筆筒畫面為一古代人物站在坡石前,捲起袖子,露出整個手臂,手捧一物,由於時過百年,釉上彩部分已退色,看不清此人在幹何事。 但畫工不錯,屬任伯年一路小寫意人物畫。 筆筒口著醬色釉,底上蓋一“同治年制”紅色朱文印。 畫面題句:“時在戌子年仲夏寫於昌江朱山筆亭。”30年前我一親戚家拆遷,當時把一些文房用品送給了我,其中就有這一筆筒。 經初步研究,東西是老的,沒有問題。 題款中的“朱山”應為“珠山”。 農曆中是沒有“戌子”年的,“戌”是地支第11位,只有“戊子年”,而同治一朝從1862年到1874年這13年中是沒有農曆戊子年的。 歷史上1828年、1888年、1948年是戊子年,因此,合理的解釋此筆筒應是民國早期製作的。
這件同樣是民國早期生產的五子奪魁嬰戲開光紋筆筒(圖3),通高11.2厘米,口徑7.5厘米,玉壁底,內翻口。 底足有紅印一方,模糊不清楚,筆筒上部描有兩圈金線。 筆筒中部金色線條繪出雲頭形開光紋。 開光紋飾也稱“開窗”、“開堂子”,是瓷器常用的裝飾方法之一。 畫中長子手持頭盔和畫戟,五個童子爭奪頭盔,以示子孫個個賢能,積極向上。 圖中盔與魁是諧音。 奪盔者即象徵高中狀元之意,戟象徵連升三級,其中一孩童手持帆船比喻一帆風順。 借用諧音字寄託美好的未來,五子奪魁屬民間吉祥圖案,以滿足舊時代人們渴望子孫爭氣、個個高升、光宗耀祖的心理。
這是我見過的最小筆筒(圖4),通高10厘米,口徑3.5厘米。 粉彩,細細的筒身,生產時間晚於上述筆筒,大約在民國晚期到上世紀50年代初。 小筆筒可能更適合插鋼筆和鉛筆等現代的書寫工具。 筆筒釉色白淨,筒口上醬色釉。 畫面上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 身著盔甲,手持寶劍,形象威武。 使用傳統中國畫的繪畫方式,黑色勾线,畫面使用了橘紅、天藍和翠綠三色,色彩和諧而漂亮。 人物左側直書有三紅字:王項羽。
如今,老筆筒已從實用漸漸轉向了收藏,精美的老筆筒早已成為收藏市場上的一道獨特風景。就像晚清及民國的筆筒,至今已歷時百年,亦屬不易。
來源:中國商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