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瓷畫《炙艾圖》賞析

 新浪收藏

◆ 王琪森
藝術的緣分,是需要時光的積澱和歲月的守望。
十多年前,我在瓷都景德鎮珠山的一家瓷行中,見到一隻青花瓶,器形飽滿圓渾,尤其是瓶面上的青花瓷畫,是“南宋四大家”之首李唐的《炙艾圖》。 我仔細觀察了一番,覺得此瓷畫是獨具匠心、青幽翠藍,功力不凡。
《炙艾圖》是李唐傳世的名畫,原作現藏於台灣故宮,描繪的是在鄉村路邊的一棵大樹下,懸壺濟世的郎中正在為人用傳統的艾炙治病,旁邊有河水木橋。 此幅瓷畫則將大樹等景色捨棄了,重筆濃彩地集中展示了郎中炙艾的場景。 一位頭扎方巾,美髯飄拂的老郎中正手持長長的艾條,雙目凝視,全神貫注地在病人後背穴位上施炙。 而病人則是裸背坐地的一位老翁,他面露疼痛的神情,張嘴呼叫。 也許是炙燒之痛難以忍受,因而他面前的老婆婆正用力抓緊其雙臂,瞪大眼睛似在安慰其忍住。 與三位老者相對應的是三位童子,郎中的童子正手拿膏藥遮著半邊臉偷著樂。 中間的童子則用雙手按著老爺爺的脊背,雙眼一瞇一張,看著郎中施炙。 而那個最小的童子則害怕地躲在老奶奶的背後,僅露出半張小臉。 從而在緊張的氣氛中,露出了盎然的童趣。
李唐的《炙艾圖》是古典人物畫中的精品傑作,而此幅瓷畫亦筆觸細膩精到,構圖生動傳神。六個人物的面部刻畫個性鮮明,表情獨特,極富戲劇張力。 特別是線條流暢飄逸而氣勢鬱勃,衣服褶皺自然和諧,毛髮暈染纖毫畢顯。 其細節反映亦一絲不苟,如郎中的藥箱、醫幡、人物衣服上的紋飾等,彌散出濃郁的南宋民俗民風。 當時,老闆開價有些貴,我還是買下了,隨後,老闆說,本來還有一隻鬥彩的《炙艾圖》,前些天被人買走了。 如兩隻配對,是頗有看頭的。
自此,凡是到瓷器店或是看瓷藝展,我都留心注意是否有鬥彩的《炙艾圖》,但都未能如願。前不久,在上海一家古玩城舉辦的瓷藝展上,我的夙願終於得到實現。 在進門的展台上,我一眼就看見了這只鬥彩的《炙艾圖》瓷瓶,從筆觸線條及構圖手法,尤其是落款的書法題字來看,應該說與青花的《炙艾圖》是出於同一瓷畫家之手,線條勾勒精湛精微,造型描繪簡樸準確,如果說青花的色彩特徵是古樸雅緻,那麼鬥彩的色調特徵則是華美富麗,展示了不同的藝術審美效果。 而此只鬥彩《炙艾圖》的釉色做得頗為精到考究,層次豐富,渲染細緻。 人物均紅唇白齒,臉色各異,誠如韓愈所言:“炙師施艾柱,酷若烈火團。”生活氣息鮮活。 而六人的衣服色彩則是相映成趣,郎中衣服素色上印有青色團花,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老婆婆的衣服則是黃底碎花,老翁的衣服是灰色紅印花。 郎中童子的衣服最鮮豔是緋紅色,具有奪人眼球的效應。 而二位村童的衣服則是樸素的黑白相間。 由於鬥彩的層次疊加,分為鬥彩、覆彩、染彩及填彩,整幅瓷畫頗有立體的肌理效果,更賦予了人物生命的氣息。
李唐的人物畫除了《炙艾圖》外,還有著名的《采薇圖》,該圖反映的是伯夷、叔齊在殷滅後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餓死不食週粟的歷史故事,人物造型亦十分精彩,我亦期盼著能收有《采薇圖》的瓷畫瓶。
來源:新民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