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內,有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這塊碑立於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八日,但卻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筆。王羲之是如何穿越二百多年的時空,完成這一作品的呢?
崇佛之風盛行的唐代,中國佛教法相宗創始人玄奘於貞觀三年前往天竺國取經,途經西域十六國,於唐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奉敕在大慈恩寺譯經,玄奘 法師上表請求皇帝為全部經文作序,唐太宗欣然應諾,為玄奘謝表和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做序,太子李治並做記。玄奘法師便以此為榮,再次上表謝恩,佛 教徒們也認為這是最有權威的護法,紛紛倡導為之刻碑。
《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先是由初唐楷書名家褚遂良書寫,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分《序》和《記》兩方碑石立於慈恩寺塔台南門兩側龕內,名為《雁塔三藏 聖教序碑》。而碑林所藏之石是長安修德坊弘福寺高僧懷仁有感於朝廷對佛門之恩寵,太宗對王羲之書法之崇尚,潛心二十四年集王羲之字刻碑予以銘。
碑題《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八日立,李世民撰文,懷仁集王羲之行書。此碑螭首方座,高350 釐米。寬100釐米,碑身上部橫向龕列七佛,碑石文字三十行,行八十餘字不等,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武騎尉朱靜藏鐫字。《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內容:一是唐 太宗李世民為玄奘法師翻譯佛經撰寫的序文、答敕,在序中李世民對玄奘西域取經及翻譯的經書給予了高度評價,二是太子李治做記、答詞,三是玄奘法師謝表和所 譯的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
傳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麼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請朝廷貼出告示,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一千金。因此歷史上又流傳了王羲之一字值千金的佳話,這塊歷盡千辛萬苦所刻成的名碑也就獲得了「千金碑」的美稱。
字是收集全了,可兩大麻煩來了。一是碑文裡有些字王羲之沒有寫過,還有就是收集的字大小不一。不過,這些難不倒聰明的懷仁和尚。沒有的字,他就用王羲之寫過的偏旁部首筆畫拼。大大小小的字有點兒不好辦,不過,採用燈影成像原理,不就可以把大字縮小,小字放大了嗎?
因懷仁對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從事的態度,使得此碑點畫起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充分體現了王書的特點和韻味。王羲之 筆法精絕,筆勢遒勁,字裡行間流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韻致,他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輪美奐的書體,開創了研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瀟 灑飄逸,骨骼清秀,疏密相間,佈局巧妙,在尺幅間蘊含著豐裕的藝術美。
「千金碑」以王羲之書法的特有風姿記載了玄奘法師天竺取經,繁榮中印文化交流的歷史功績。因此這通珍貴的名碑也是絲綢之路通中、南亞的最好佐證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