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內陳設的古典家具。 (圖片提供:閱古堂) “永”字有八筆:點、橫、豎、勾、仰橫、撇、斜撇、捺。 這八種不同的筆鋒好似傳統家具製作中不同的手法。
“閱古堂”本是微博上一個著名的ID,因對古典家具、中國玉器和瓷器的精闢點評和新穎觀點,引來很多網友和業內人士的圍觀與讚賞。 本刊小編也正是通過微博認識的閱古堂主人李乾安先生,通過數次交流,力邀李先生在本刊開設專欄,先生欣然同意,小編十分欣慰。 李先生是建築設計師,玩收藏也玩了十幾年,加上多年旅居國外的經歷,豐富的過手經驗和開闊的國際視野,以及對家具、玉器、瓷器的混看混玩,看家具的觀點格外獨特。 本專欄的主要內容,實為談家具,也並不全是談家具,更多也會涉及到建築與家具、家具與瓷 器、家具與古今生活方式的探討,是為“閱古雜談”。
文/李乾安
作者簡介:李乾安,閱古堂主人。 建築設計師,藝術品經紀人。 現居德國。
核心提示:冥冥中總感覺到中國古典家具和中國古代瓷器、玉器,服裝等工藝品之間有著某種聯繫,而這條紐帶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頗有些玄妙。
核心提示2:顏筋柳骨的對比很像紫檀與黃花梨的比較。 明代的黃花梨家具大多道骨仙風,展示線條之美,可謂之骨,但卻並不讓您感到無肉。 清代紫檀雍容華貴,但卻不像大多清代紅木家具一樣顯得呆板,反而讓人感到內涵精光,大氣磅礴。
一脈相承
記得小時候,父親從外面買回一對黃花梨官帽椅,古風古韻的,我看著很是喜歡,也覺得新鮮,聽著父親口若懸河地講著椅子的妙處。 第一次看到黃花梨家具的我卻只是深深的被這種材質所吸引,黃花梨行雲流水般的紋理加上栗子黃的色調甚是惹人喜愛。 之後自己開始學習各種木紋,認識材質的特點,用這套形而下的鑑別方法也買過幾件自珍的家具。 可再玩到後面,慢慢的就會思考這些家具的時代特徵,時代用途之類的,冥冥中總感覺到中國古典家具和中國古代瓷器、玉器,服裝等工藝品之間有著某種聯繫,而這條紐帶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頗有些玄妙。
其實所謂玄妙,多是一些弄不清楚道理的遁詞,道理一清,玄妙自破。 比如籠統地說,文化直接影響藝術,中國儒釋道三維一體的傳統文化自然影響著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 可是具像中能看到的中國傳統藝術本源的載體是什麼呢? 我想中國書法作品應該當之無愧。 書法是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並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 所以中國書法作品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紐帶,它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其它藝術品門類的表現風格。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古代書法家練習楷書的運筆技法。 “永”字有八筆:點、橫、豎、勾、仰橫、撇、斜撇、捺,按各自的筆勢以八字概括為側、勒、弩(又作努)、趯、策、掠、啄、磔。 這八筆是楷書基本筆劃,每筆各有特色,使用八種不同的筆鋒,而又互相呼應,一氣呵成,也稱作“八面鋒”。 這八種不同的筆鋒好似傳統家具製作中不同的手法。 而“永”字又無重筆,把這八個方向的筆劃連成一線,會自然圍合成一個八角形。 就像古典家具最終展示給我們的外輪廓一樣,圍合一體,精氣內含。
關於“永”字八法的形成,謬論很多,有一說是出自東晉的王羲之,另說是崔子玉、鍾繇、智永、張旭。 據考證“永”字八法的形成應該在後漢到三國這段時期裡。 其實一個規律的成型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決定的,是通過長時間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中國古典家具的傳承與製作,大都是口傳心授,經過漫長的時間推敲出來一套成熟的製作方法,它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是靠著匠人的努力與文人的參與發展進步的。 只可惜家具製作的法則,歷史上文人關注較少,著書立說者微乎其微。 直到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一書的出版,才使這個領域有了一本相對專業、科學的研究著作。
顏筋柳骨
學習書法的初學者都知道顏筋柳骨一說,此說源自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指的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的兩種風格迥異的楷書字體。 這筋骨之說對中國藝術的千年發展影響很大,而且在很多藝術品領域中都能感受的到。
先說這“骨”,是指字剛猛有力,氣勢雄強。 晉衛夫人《筆陣圖》雲:“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其實所謂“骨”,是體現了藝術家內心的一種力量,並非寫字劍拔弩張,而是既有力,又秀氣,這就叫做“骨”。 現代美學家宗白華雲:骨,就是筆墨落紙有力、突出,從內部發揮一種力量,雖不講透視卻可以有立體感,對我們產生一種感動力量《美學與意境》。
再說說“筋”,它有多義,或指筆鋒,或指執筆懸腕作書時,筋脈相連有勢而言。 筋也與肉聯,稱為“筋肉”。 顏、柳並稱,比較兩人顯著特點是:顏書筋肉較多,但也並非無骨,顏真卿書也重骨力;柳書露骨較著,但也並非無肉,僅是趨於瘦削而已。
我覺顏筋柳骨的對比很像紫檀與黃花梨的比較。 明代的黃花梨家具大多道骨仙風,展示線條之美,可謂之骨,但卻並不讓您感到無肉。 清代紫檀雍容華貴,但卻不像大多清代紅木家具一樣顯得呆板,反而讓人感到內涵精光,大氣磅礴。 其實古代的文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風格的書法至寶,及書法中體現的人文精神。 我們大多時候都會仰視書法,把它擺到一個很高的地位上。 但古代的木匠大多雖知而不能言,打個家具也沒留下那麼多的理論,他們只是對家具的製作都非常熟練,就是這種熟練使他們的作品中能看出通達的哲學境界。 我們今天很多人都愛故弄玄虛,喜愛吹噓自己的書畫作品如何高深,彷彿全世界沒幾個人能理解似的。 其實高人大都可以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笨人才只能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有時候想想,做個所謂的大師還不如做一個古代的匠人,能把好手藝與好設計結合起來,著實不簡單呀。
環宇心源
中國書法的名氣在世界上遠比中國古典家具大得多,但是外國人能理解者卻是鳳毛菱角,因為英語中壓根兒就沒書法這個詞,英語裡翻譯書法只能譯為penmanship和calligraphy等字義,這些單詞所表示的意思不外乎就是寫作格式和書寫態度的事情。 西方人理解不到文字還可以抒發感情與思想。 另外書法的工具毛筆,有個別名叫毛錐子。 錐子主體是圓的,頭是尖的,就是這個尖恰好也叫做鋒。 而英語裡毛筆的翻譯過來卻是brush,與“刷子”同意,足見西方人無法意識到毛錐子了,筆鋒與氣韻對他們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難度的。
對書法理解的困難並不影響西方人對中國傳統家具的熱衷。 因為家具是實用器,理解起來較易,但殊不知傳統的中國古典家具與中國書法乃是同宗同源,一個文化載體,若是始終不能理解書法中的魅力與哲理,怕是看家具也只能是以他們的審美看了,只能觀其表不能觀其里。
我淺寫書法與古典家具的關係,意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愛好古典家具的朋友可以跳出家具看家具,家具的藝術魅力應該在家具之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