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宋硯實用雅觀文人氣息濃

 燕趙都市報
柳新祥,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中華傳統工藝大師。 自幼喜歡木、石雕刻工藝,拜名師學藝三載,1978年到北京工作,專業從事歷代古硯修復、仿製和硯史研究。 1983年作為硯雕技術人才被肇慶引進,繼續從事古硯研究、端硯設計和仿古硯製作。 30多年來,有近50件優秀端硯作品榮獲國家級金獎,如《暢敘幽情硯》、《封侯圖硯》、《蓬萊勝景硯》、《龍嘯九天硯》等。 出版了中國名硯—————《端硯》一書。
宋硯,是以實用與欣賞並重。 宋人之所以重視石硯,主要原因是它的發墨效果好,符合書畫藝術家對研墨的各種要求。 宋人同時對石硯的色彩、紋理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甚至成了一種追求。 如端石的魚腦凍、冰紋、石眼、火捺等;歙石的眉紋、羅紋、金星等;洮河石的鴨頭綠、湔墨點;紅絲石的紫紅地灰黃絲品、黃絲紋品等等,這些名貴石品是天然而獨特、固有的,色彩豐富,變化莫測。
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都醉心於風花雪月,它的時代特徵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硯台上。 除了注重石質外,還對硯的造型十分講究,趨於多樣化,其樣式一掃漢唐圓形三足和箕形的單一風格。 據宋唐積《歙州硯譜》記載,歙硯就有各種硯形四十多種,主要有月形硯、鳳字硯、古錢硯、琴式硯、蘭亭硯、蓬萊硯、硯板、仙桃硯、鼎形硯、壺形硯、圭形硯、鐘形硯、秋形硯、秋葉形硯等等。 端硯的式樣更是名目繁多,除了歙硯的各種形制外,還有太史硯、鳳字硯、石渠硯、長方硯、正方硯、隨形硯等等。 雕刻更講究圖案佈局和諧,技法有深雕、淺雕、淺浮雕、線刻等,線條細膩工整,刀法簡潔流暢。 宋硯開始從單一的文房用品逐漸發展為欣賞與使用相結合的藝術品了。
柳新祥認為,宋硯的特點是外形輪廓樸素大方,實用、雅觀,主要樣式是抄手硯(太史硯),所謂抄手,即可用手抄硯底截取而得名,它是宋硯的主要特徵之一。
宋硯的最大特點是文人氣息甚濃。 由於石硯既實用又耐玩賞,文人常以銘文鐫刻在硯的側面、底面或硯蓋上,內容多為記載紀年,詩、詞、歌、賦和物主姓名、身份、記事等等,特別是名貴的硯石上都要鐫文於上,這也成為我們今天鑑別宋硯的重要依據。 此 外,宋代許多史學家、名人學者都對石硯的種類、製作、石品花紋、石質、石性、使用等進行認真的歸納和總結,作了精確的考證、剖析、如蘇易簡的《文房四 譜》、歐陽修的《硯譜》、唐詢的《硯錄》、米芾的《硯史》、高似孫的《硯箋》、蘇軾的《東坡志林》、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蔡襄的《硯記》、無名氏的 《端溪硯石》、李之彥的《硯譜》等等,為我們研究中國硯文化和古硯的發展歷程提供了寶貴史料。 由此看來,宋硯已經成為宋朝的一種時尚文化,一種新的突破,為推動中國硯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元朝時期的硯,從硯形、雕工、紋飾等方面看基本上沿襲了宋硯風格,無太大變化,只是在用材上顯得大度,厚重、粗獷古樸。
明朝初期,硯的形制大都延續了唐宋時期的“規矩方直”的風格,到了中後期硯式造型開始趨於多樣化,同時硯雕人才輩出,工藝觀賞硯成為主流。 雕刻紋樣精緻,硯的功能逐步由實用轉變為以藝術為主。 而且硯台碩大厚重已成為明代的主要硯形特徵。
明代的石硯,依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為貴。 由於端石的開採一直未停止過,而歙石明代的石硯,依然以瑞石、歙石、洮河石為貴。 由於端石的開採一直未停止過,而歙石的開采的規模很小,洮河石因水深難取,所以端石的聲譽日隆,名氣越來越大。 特別是在明成化年間,由於端溪硯坑開掘出許多石質幼嫩、石品花紋優美的硯石,如蕉葉白、魚腦凍、金銀線、石眼等,在硯雕的過程中,藝人們充分利用硯石上的天然石品花紋,巧妙構思或保留天然原樣就能刻畫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天然景物。 由此出現了不少生動活潑、構思簡練的隨形硯,開創了追求風韻的文人硯雕先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清代的硯與其他工藝美術品一樣,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特別是在乾隆時期,硯雕工藝鼎盛,如硯石的種類、形制、雕刻的技法、石品花紋的運用等都有許多創新,雕工纖巧,為歷代製硯所不及。 硯雕技法吸收了石雕、玉雕、牙雕、木雕和漆器等雕刻的長處,雕刻題材豐富多樣,主要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日月、歷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書法、印章篆刻等。 在雕刻中,大量採用通雕、深雕、鏤空雕、浮雕、淺浮雕、線刻、薄意雕、陰刻等多種雕刻技法,硯台做工精緻入微,成為文房中的實用藝術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