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玻璃藝術品賞析

 大洋網-廣州日報
套藍逸士圖 套藍逸士圖 套紅芭蕉兔圖 套紅芭蕉兔圖 套紅雄獅圖 套紅雄獅圖
清 乾隆御製料胎琺瑯彩開光山水鼻煙壺以352萬元成交,1736年~1780年御製料胎畫琺瑯葫蘆形鼻煙壺拍出42.25萬美元,清乾隆御製料胎琺瑯彩梅花 圖葫蘆形鼻煙壺以28.48萬美元成交,古代中國玻璃器在近年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與此同時,當代玻璃藝術品進入收藏市場勢不可擋。 上半年首屆上海文交所藝術金融高峰論壇的拍賣會上,玻璃藝術品成交率達到97%。 然而,市場上對於玻璃是否具有收藏價值依然存在爭議。
文、圖記者林琳、郭曉昊
藏家不惜成本買玻璃
“玻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無處不在,以至於人們忽略了它的價值。”廣州古玩城行家陳老闆幾年前以數千元買下一塊套藍的玻璃橫匾,上面的文字內容與廣雅書院有關,多年來陸續有識貨的買家願意出高價數十萬元收購,他卻深知其價值,至今一直不願意出手。 最近有行家要他幫忙四處收購板狀玻璃,出價不菲。 陳老闆認為這個行家很識貨:“對於我來說,板狀玻璃的藝術性比書畫更高。”
“很多人都覺得玻璃便宜,那是他們太落伍了。”廣州行家吳先生近期在香港市場上找貨,一件畫人物的滿洲窗片,尺寸僅為60×60cm,叫價卻已經達到數 10萬元了,“有的畫人物套色玻璃,一套也要100萬元左右。”他在香港市場上見到一塊3平方尺的玻璃畫,賣家叫價120萬元,他還價80萬元,賣家卻毫 不讓步。 吳先生說:“套色玻璃畫就是收藏品,放在家裡用燈一打,比書畫、瓷板畫效果好得多。市場上見到的玻璃畫都是普通的,而精品非常漂亮,超過你的想像。”
市場:古代料胎鼻煙壺最為受寵
當代的玻璃藝術是舶來品,目前西方市場中有玻璃藝術這個專門的學科和成熟的市場。 而在中國傳統的藝術品領域裡,玻璃主要以幾種形式出現,一種是琉璃,譬如漢代的珠子、小瓶;一種是料器,主要出現在清代;一種是套色玻璃,舊時多用在滿洲窗和板狀玻璃畫上。 事實上,琉璃和料器與現代玻璃並不完全相同,只是材質一樣。 而與當代玻璃藝術不同的是,中國的玻璃藝術以雕刻為主,如套色玻璃的工藝難度就在於各種圖案的腐蝕雕刻上。
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可以發現,拍出高價的玻璃器主要是清代的各種料器,包括料胎畫琺瑯和料胎鼻煙壺。 在近年古代玻璃器拍賣成交記錄中發現,成交價前30名中幾乎都是料胎鼻煙壺。 譬如2005年12月12日北京瀚海以352萬元成交的清乾隆御製料胎琺瑯彩開光山水鼻煙壺,2008年紐約佳士得(微博)以42.25萬美元成交的1736年~1780年御製料胎畫琺瑯葫蘆形鼻煙壺,2005年3月30日紐約佳士得28.48萬美元拍出的清乾隆御製料胎琺瑯彩梅花圖葫蘆形鼻煙壺。
而套色玻璃(也有人稱其“玻璃畫”)自雍正時期從西方進入中國市場,主要被作為北方官宦之家的滿洲窗,廣州至今仍保留了部分滿洲窗。 “這些板狀玻璃,可以叫做'套色蝕刻紋飾板狀玻璃',即最重要的兩道工序,一道是套色,一道是蝕刻。不同顏色和圖案的板狀玻璃價格差別很大。”
廣州市文物總店負責人曾波強解釋,套紅、套藍比較常見,而套綠、套黃相對少有,價格不同。 另外比如要用玻璃表現雲朵的濃淡變化,技藝要求很高,當然價格比較高,人物畫也是板狀玻璃中價格較高的一種。 去年,廣州市文物總店從一個藏家手裡買下多件板狀玻璃,最好的一件估價50萬元。
行家李念慈在上世紀90年代還時常在廣州的街頭看到這種套色玻璃,價格不過數十元。 而近幾年有收藏者願意出價收購,但很難湊齊一套完整的套色玻璃,只能買一些散件當做獨立件來收藏和展示。
質疑1:玻璃不算藝術品?
北京匡時(微博)瓷 雜部經理孔超認為,料器賣的就是“宮廷附加值”:“料胎畫琺瑯是最高級的了,比瓷胎還要貴。但是我認為貴的理由不是因為是玻璃,而是它的宮廷烙印。料胎鼻 煙壺價格高也不是因為是料器,或者工藝性強,賣得也是文化和年代。”對於玻璃器皿和套色玻璃,他認為雖然其具備很強的稀奇性,屬於奇人奇藝,但在當時不是 普及的工藝,不是普羅大眾能接受和承擔得了的,所以自進入中國開始就決定了它不可能作為大規模收藏的品類。 另一方面,其可複制性太強。 現在的工藝技術比以前進步得多,產品也比以前精美得多。 因此相比之下,他不認為古代琉璃、料器之外的玻璃製品可以稱得上藝術品。
“市場對玻璃的發掘不夠,才有這樣的看法。”曾波強則認為,玻璃器既是工藝品又是藝術品。 只是板狀玻璃的裝飾性、實用性更強。 李念慈同意這個觀點:“滿洲窗是中國特有的,外國祇有純色玻璃,而我們施加了工藝在上面,當然是藝術品。因為很少有,我認為簡直可以屬於奢侈品了。”
“工匠就不如藝術家嗎?”曾波強提出質疑,“看到這些精緻的套色玻璃畫,你會感嘆什麼叫鬼斧神工,作者確實都是工匠,但是他們做的活可能連藝術家也做不到。 ”
行內也有觀點認為,當代許多玻璃製品實際是鑄模澆鑄而來,具有可複制性,而傳統的料器沒有底胎,製作全靠人的經驗和手藝,在噴燈的火焰中即興加工,作品具有獨一性,更加造就其的珍貴。
質疑2:玻璃藝術品值不值得收藏?
雖然料胎鼻煙壺受藏家追捧,但拍賣市場上少見專門的古琉璃專場。 套色玻璃行情水漲船高,但很難在拍賣市場上一睹芳容。 孔 超認為這是有原因的:“套色玻璃的顏色確實難燒製,但不能進入收藏級別,只是收藏者個人的興趣愛好,類似電話卡一樣,雖然也有很多人收藏,但是這些東西是 無法進入拍賣市場的,就因為其價值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他舉例說明,曾經有一個木雕的“發燒友”,收藏了數千件徽派、浙派的木製建築構件,想送拍,孔 超認為這些構件沒辦法上拍:“因為更多是民俗意義、個人喜好,跟我們在市場見到的木雕是不一樣的。但有的人理解不了。”
“也許某一天,這些1000萬元收購的構件可以賣出2000萬元,但這只能證明有同道中人願意接盤,並不代表這個價值獲得市場的認可。古代書畫、官窯瓷器 跟這完全不是一回事,因為它們的價值和價格已經得到整體市場的認可。”他建議收藏者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如果只是單純的收藏,那隻要自己喜歡就可以;如果 是投資,或者兼顧收藏與價值兩個目的,就必須認真考慮這個問題了。
在曾波強看來,這只是因為玻璃器東西少,難炒作,收藏者很難收藏到好東西,導致很多人並不了解玻璃藝術:“頂級的東西又有誰有機會看到呢?有的收藏者懷疑瓷器的高價不真實。問題是你見過100萬元、1000萬元的瓷器了嗎?見過實物才有發言權。”
質疑3:玻璃價值不如瓷器?
孔超認為玻璃本身不值錢:“可以說,該門類本身不具備收藏的'核心競爭力'。而瓷器有中國文化傳承在裡面,所以才能有那麼大的收藏基礎和普遍認可的價值。”
曾 波強持不同觀點:“玻璃器的生產成本遠比瓷器高,所以難以普及。但在古代,玻璃已經就是奢侈品,而不是實用品。”當時,瓷器極為普遍,既有“高端”的皇室 珍稀器物,也有平民百姓也用得起的尋常用品,“瓷器製作工藝成熟,方便,成本相對更低。而玻璃多用在文房、陳設品種,少有實用性的器物。”
玻 璃藝術家莊小蔚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玻璃的材質提出實踐心得:“玻璃材質的工藝和價值比一般瓷土要高,材質本身也非常漂亮且具有無限可能,可以拉伸,可以 吹製,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造型可以隨心所欲,顏色可以千變萬化。”對於收藏他有一段精彩的表述:“重材質、輕工藝是現當代玉器收藏的特色,也是國內 藏家在器物收藏方面的一個標準,但是,過分強調材質是一種不成熟的觀念,收藏確實與材質有關,但過分追求材料卻是捨本​​逐末。收藏一件藝術品最重要的標 準是衡量其藝術價值,譬如是誰創作,以及作品本身好不好,收藏的著眼點應該是'無形資產'。”
鏈接:
玻璃的“中國史”
料器也稱“玻璃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有“繆琳”、 “火齊”、“琉璃”、 “頗黎”、 “明月珠”等不同說法,考古學上則通常將半透明的稱為“璃”,透明的才稱“玻璃”,基本上算是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經過提煉加工後製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已有了用琉璃製作的日用品和裝飾品。
宋代,由於正月十五日觀燈之風盛行,出現了五彩琉璃燈。 建築上也出現了琉璃磚和琉璃浮雕,同時出現的還有一種透明的琉璃,當時稱作“玻璃”。
明朝以後北京料器得到迅猛的發展。 清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廠設置禦廠,供奉內廷,稱“宮料”、 “禦琉璃”。
清末後期,山東博山料器藝人、北京鼻煙壺畫匠開始在料器鼻煙壺內畫圖案,大受好評。 清末民初料器鼻煙壺風行一時,並流入海外,不少歐美藝術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國料器鼻煙壺。
目前西方的玻璃藝術家大都是學院派,有專門的玻璃藝術畫廊和玻璃藝術博物館。 而中國的玻璃藝術師目前僅有10餘位,大都延續了西方玻璃藝術的模式。 其中被國際市場認可的兩三位玻璃藝術家,其作品在國外有固定的藏家,但國內幾乎沒有,國內玻璃藝術品的價格與國外相比還很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