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銅鏡作偽花樣多:鑑定辨別五步走

上海證券報 
⊙記者 王莉萍
  銅鏡造假自古有之。
  「歷史上曾經有過宋代銅鏡仿漢鏡、仿隋唐鏡,明代銅鏡仿漢鏡、唐鏡。不過,清末、民國時期幾乎沒有銅鏡作偽,因為當時銅鏡收藏不受重視。而現代作偽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發展到現階段可謂手段先進、花樣翻新。」古玩商楊華說。
  局部作偽最隱蔽
  近幾年,無論是在造型、紋飾、包漿、手感和合金的配比方面,古銅鏡作偽者的技術都變得純熟而老練。「造假者會嚴格按照真品仿製,鑑別難度很大。 他們多以老鏡拓模,在紋飾、形制上與真品無異,我們只能從人工做舊的角度去鑑別真偽。不過令人頭疼的是,目前都是高科技人工做鏽,比如將古鏡鏽斑移植到新 銅鏡上,比如仿孔雀藍鏽的大量應用,都推翻了此前藏家對鏽斑鑑定形成的經驗。另外,以新銅鏡的『賊光』來辨別贋品的方法也已經落伍,因為造假者消除『賊 光』的手法先進。」楊華說,正確的鑑定經驗需要不斷摸索學習,與時俱進。
  對於青銅器收藏行家楊華來說,局部作偽的欺騙性更高,且造假高手也更熱衷於這種作偽手法。「將品相較差的銅鏡或者不同朝代的銅鏡進行二次加工, 比如唐鏡仿漢鏡精品,比如仿製添加隋唐時期半浮雕、深浮雕的工藝,這些造假高手修修補補,二次加工做出來的銅鏡往往真假難辨且賣價極高,目前流通量也較 大。因為高利潤還催生出了造假產業,所以藏家對於市場中漢鏡和隋唐銅鏡的精品應該格外警惕。另外,在普通銅鏡上添加或改刻紋飾使其變身稀缺品種,也是需要 重視的作偽。還有將殘破的老銅鏡重新拼接,或將銅鏡殘缺的部分去掉改造成小銅鏡的作偽也比較常見,不過鑑別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辨別真偽五步走
  仿造漢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當時的人們就以翻模的方法製作了大量的漢代規矩鏡。研究歷史上的贋品,會增加藏家對於鑑定古玩的樂趣。「經過了 長年累月的使用,真品銅鏡與仿品的磨損痕跡肯定有一定的差別。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翻模仿品往往紋飾、銘文模糊且不夠自然。另外,宋元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也 不同於漢鏡。漢鏡材質中錫的成分較高,所以更加白亮光潔,而宋鏡材質中鉛的含量較高,鏡面就略顯黃色。」楊華介紹說。
  目前對銅鏡藏家構成威脅的是近10年生產出來的新贋品。楊華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實踐,我鑑定銅鏡主要是綜合考量紋飾、器型、包漿、重量和聲 音這五個方面。真品漢唐銅鏡紋飾精美清晰,水銀沁光潔且非常緊密,很難剝去。而贋品的紋飾銘字模糊生硬,沁色也不夠自然,容易脫落。經常接觸真品的藏家對 銅鏡的重量也比較敏感,和贋品相比,真品的份量相對較輕。此外,敲擊真品漢唐銅鏡,其聲音聽起來比較低沉,而贋品的聲音則較清脆。當然,觀察包漿也是辨別 銅鏡真偽的關鍵,打磨做舊的包漿生硬呆板,與自然形成的包漿有一定的差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