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中華新聞社報導 - 蟬鳴時節說玉蟬:生命延續的象徵

                                                古人視蟬為生命延續的象徵

玉蟬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中,大體分為三種一是佩蟬,專門佩帶在身上作為裝飾和避邪之用;二是冠蟬,作為飾物綴於帽子上;三是含蟬,專門放置於死者口中的隨葬品。

漢代玉蟬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質地上佳。蟬身雕成菱形,形象簡明概括,頭,翼,腹用粗陰線刻劃,蟬背部雙翼左右對稱如肺葉狀。玉蟬造型規整,刀法見潔,寥寥幾刀,神韻盡出,故有“漢八刀”之稱。漢代玉蟬有白玉蟬,青玉蟬,黃玉蟬和墨玉蟬。清代玉蟬有圓身蟬和片狀蟬,採用寫真手法,用料講究,紋飾分佈稀疏明朗,線條多用陽紋線來雕刻。

在中國玉蟬文化中,古人之所以對其情有獨鍾,首先因蟬能脫殼再生,是生命延續的象徵古人死後口中含蟬,多是寄望於像蟬一樣能夠再生。其次因蟬不食人間煙火,古人曰“飲而不食者蟬也”,人們佩帶玉蟬意在表現佩帶者廉潔脫俗,高雅清逸和不隨波逐流的品質;再者因蟬是一種候蟲,每年到莊稼蓬勃生長和成熟之時,必鼓翅長鳴。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有南方“蟬鳴稻”七月熟記載,漢代亦有“蟬鳴黍”的記載,可見蟬還寓意農業豐收另外,今人佩帶玉蟬於腰間,稱“腰纏萬貫”;懸於頸上曰“一鳴驚人”,多有企盼吉祥富貴,帶來好運之意。

卜慶萍

來源:山西日報(太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