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中華新聞社報導- 西周夔龍紋青銅方鼎

中國古代銅器是精美絕倫光輝燦爛的藝術珍品,是華夏祖先創造的特徵,它造型典雅別緻,種類繁多。其中鼎類是古代鑄器的大宗,它風格獨特,紋飾華麗,鑄制精美聞名天下。鼎類亦是古代金屬鑄器中使用時間最長,造型變化最大,所兼功能最多的一種容器。

  中國的鼎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鼎最初是人們用來烹煮和盛貯肉類的食器,亦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器。夏商周時,鼎成為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神器,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據史料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古代人相信靈魂不死,貴族死後用鼎來隨葬。青銅鼎的作用在商周奴隸制社會最為明顯,春秋後衰落,逐漸失去了它的作用。

這件西周夔龍紋青銅方鼎(見圖1、2):1984年出土於山東省滕州市莊里西遺址,被一位老農撿拾後扔在自家柴草堆旁,後被下鄉的文物工作者徵集。該鼎通高17.6厘米,長14.9厘米,口寬11.2厘米。其形體方正,口沿外折,雙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漸有收分,下有四柱足,四隅及每面正中有突出的扉棱,口沿下飾四組夔龍紋,紋飾以雲紋襯底,腹上有三排乳釘紋,排列成“凹”形,四柱足頂端同樣飾有浮雕獸面紋飾,壁內鑄銘文(圖3)一行三字:“作□彝。”底、足連範,由四範合成,在每一鼎足的內側可見明顯的範痕。

  夔龍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 《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龍一足。”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玉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像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商末周初的方鼎一般都是口大底小,四壁略外斜,立耳,柱足,平底,四角方正,四角及壁面中央多帶扉棱;至西周中期變為口小底大,附耳或立耳,下腹傾垂,底圜平,四角圓鈍的圓角式方鼎。下腹傾垂是明顯的時代特徵。圓角方鼎是西周早中期前後出現並流行的鼎式,往往成雙出現,西周中期以後方鼎少見。

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從傳世品和考古發現看,方鼎的數量遠遠少於圓鼎,因此,每一件方鼎都是非常珍貴的,而此鼎從造型、紋飾、鑄造諸多方面來看,皆堪稱精品。

(文章來源:收藏快報 山東滕州 葛海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