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修農家樂挖出佛像與明青花

 重慶時報 

記者任重實習生苑文昕攝影李文彬
一盞殘燈,傾塌的山門,石板上迴盪的是在等,青苔​​上見證的是昔日繁華。 5月5日,一座神秘的明代古寺廟,卻因為一次施工,而在大渡口浮現於人間!
當天,高姓溫州商人給重慶時報記者致電稱,在大渡口跳蹬鎮南海村出土大量佛像、瓷片。 經記者多方走訪,發現這些文物屬於消失近半個世紀的文物點彌勒堂。 這座只存在於當地老人口述中的古寺廟,首次對外揭開了神秘面紗。
為農家樂擴建道路挖出文物
高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在跳蹬鎮南海村修農家樂時,需要把周邊道路進行擴建。 結果在進行土石方作業時,竟然發現有保存完好的佛頭像和部分瓷片出土。
最早大家原以為是意外,沒想到越往下挖,殘存的佛像,瓷片越來越多,還有石獅子、石像出土。 高先生不敢繼續施工,立即上報了當地政府以及大渡口文物部門。
記者趕到現場後發現,這些文物埋藏一個約2米深的土坑中。 經過專家初步判斷,這些文物大多屬於明清時代,其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尊佛頭像,神態安詳,做工精美。 而瓷片則有大量明代的青花瓷。
此外,還有部分古代人的祭祀用具,證明當年在大渡口跳蹬,曾有一個姓“五”的家族存在。
記者數了數,截至施工停止前,已經發現大概有百餘片瓷片,以及三四十件文物。 目前都已得到妥善保存。
文物或是彌勒堂住持埋藏
南海村當地老人向記者證實,這些出土文物,就在古寺廟彌勒堂遺址旁邊。
《巴縣志》中曾記載,彌勒堂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在大渡口頗有名氣,但由於歷史原因,已經損毀殆盡。 記者隨後從文物部門核實得知,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大渡口文物部門將其登錄為文物點。 但這座古寺廟的真容如何,一直缺少實物證據!
歷史文物專家初步判斷,由於歷史原因,彌勒堂被毀後,大量文物散落,又或是住持等人有意識進行埋藏,才造成了深埋地下的現狀。
大渡口文管所迅速對發掘現場進行了保護。 記者了解到,市文遺院亦派出考古人員進入現場開展調查工作。
大渡口文管所所長李國洪說,這次出土佛像等文物的做工,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基本可以確定,就是彌勒堂這座傳說中的寺廟所有。
李國洪說,下一步工作,他們會力爭找到更多的出土文物證據,同時將這座古寺廟的格局分佈弄清。
此外,“五”這樣奇特姓氏家族的出現,對研究當年少數民族移居重慶等問題,提供了資料證據。
彌勒堂遺址已成居民住所
記者看到,現在的彌勒堂遺址,已經變成一戶何姓人家的住所,發現文物的土坑,就在何先生家旁邊。
何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其住所的大門,就是當年古寺廟的山門改造而來。 記者發現,原先的山門遺址,現在已經被掩埋在草叢中。
院子裡的圍牆,也有大量當年古寺廟的石板等材料。 何先生說,自己的家當年僅僅是古寺廟的一部分而已。
記者在何先生的住所背後,看到了更多原有的彌勒堂遺址。 整個遺址,估計有近1000平方米。記者跟著何先生走了一圈,發現老樹、水井旁,隨處可見寺廟的遺址地基。 當地老人稱,距發現佛像,瓷片約200米外的一塊菜地,就是當年古寺廟的大殿所在。
何先生稱,當地老人曾有傳說,這附近地下兩三米隨便都能挖出文物,但誰也沒見過。 不想這一次施工,證實了傳說。
跳蹬曾是古重慶人“商圈”
《巴縣志》中記載,佛教在跳蹬地區歷史久遠,舊時有白雲寺、石林寺、金劍寺、金鰲寺、彌勒堂、龜亭寺及一些小寺廟。 在主城區,這裡是古寺廟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這些寺廟由於歷史原因都曾毀損。 現恢復較好的是金鰲寺和石林寺。
記者請教了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鄒後曦,他說,這些出土佛像價值頗高,是跳蹬鎮作為古代重慶繁華區的證明。
鄒後曦說,古寺廟眾多,首先是和交通有關。 彌勒堂和其他跳蹬鎮的古寺廟,都在長江北岸,同時周邊都有官道。 而古寺廟集中,就說明古代這里人丁興旺繁華,同時還可能有大量的商業活動伴隨展開。
在彌勒堂遺址對面,可清晰看到長江中的龜亭子巴人立市遺址。 李國洪說,在秦朝司馬錯、張儀入蜀前,以這個小島為核心的區域是當時重慶的集市,並一直持續到晉代。 後來跳蹬鎮古寺廟繁榮,就和集市形成有關。 而這一次彌勒堂遺址的發現,可以證明從巴國到明清時期,大渡口是重慶重要“商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