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立等可取的民國篆刻家壽石工

和訊網

■ 壽石工“不食魚齋”■壽石工“不食魚齋”
◆ 韓天衡 張煒羽
壽石工(1886—1949),名璽,一作鉨,號印丐、珏庵,別署鑄夢廬、蝶蕪齋、不食魚齋。 浙江紹興人,久居北京。 山陰壽氏宗族蕃盛,英才迭出。 壽石工父親壽福謙(鏡虛) 工書畫,擅長治印,曾任山西布政司庫大使。 族親壽懷鑑(鏡吾)就是大文豪魯迅少年時在三味書屋讀書的啟蒙塾師,被魯迅稱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石工幼受熏染,長於詩文,嗜好金石碑版。 家鄉會稽山上摩崖石刻眾多,年青的壽石工常常登山攀岩,剔蘚捫碑,樂而忘返。後辭鄉北上,曾“西過汾晉, 東出榆關,”一度游宦遼東。 民國間加入南社,移居北平後分別在國立北平美術專門學校、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平藝術學院任教,講授古文、詩詞學與書法篆刻,廣受學子們的歡迎。 著有《鑄夢廬篆刻學》、《篆刻學講義》。 其中《講義》一篇,多參考瀋陽印人王光烈的《印學今義》,發表於《湖社月刊》,並經弟子巢章甫整理印行,流傳甚廣,而王氏所著,卻墜而不彰。 壽石工喜收藏古墨,多達千餘錠,臨終之際仍手握一新獲的明代壽星墨,痴迷至此。
民國北平藝壇,聚集著諸多文化藝術精英,各大院校的三尺講台,已成為他們播撒藝術種子的一方樂土,由此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藝術人才。 壽石工在美專執掌教鞭長達數十載,桃李滿蹊。 篆刻弟子有齊燕銘、金禹民、溫廷寬、戚叔玉、張牧石等,皆馳名印壇。 繼室宋君方在其熏陶下,也善花鳥畫與刻印。 時旅居北方的著名學者、書畫家如徐悲鴻、黃賓虹、楊仲子、張海若、趙爾巽、周肇祥、孫壯、陶祖光、周作人、曹克家等皆與其交善。 又善填詞,民國初大詞家朱祖謀北遊燕京, 壽石工以詞求正,並受朱氏影響,師法南宋吳文英。
壽石工擅長書法,楷書初宗歐陽詢,後參六朝墓誌,用筆挺健流暢,頗具金石氣。 篆刻早年服膺趙之謙、吳昌碩,曾擷取趙氏“二金蝶堂”和缶翁“飯青蕪室”中的第三個字,合為“蝶蕪齋”,別出心裁,頗具雅趣。 中年後醉心於黃士陵的清挺獨絕,所作多字印章法隨緣生機,疏密自然,得清勁峭麗之趣。 晚年上溯周秦兩漢,欲融合趙、吳、黃三家之妙。 論者稱其作品“不以奇巧取勝,平淡中自饒新趣,”富有書卷氣。
壽石工一生勤勉,治印數以萬計,曾長期在琉璃廠南紙店掛單鬻藝,不計較宣紙與石材之優劣,唯心所適,揮灑自若。 每日授課事畢,必趨諸店,如有收件,即在店鋪中運斤向石,現場完就。 因交件快捷,深得顧主歡心,以致求者日眾,應接不遑。
壽石工縱橫燕京印壇多年,創作為數甚鉅,然而給人影響深刻的作品卻鳳毛麟角。 綜觀其印,以吳昌碩、黃士陵等諸家為歸,取法甚高,但仿黟山線條堅挺峻峭稍遜,擬缶翁一路雄渾古厚也不及。 又好作細白文印,惜部分線條失之單薄、乏力,氣息也趨於孱弱。 “快刀手”壽石工藝涯興隆,長期養成的創作思維定勢與操刀立就的習性,似乎壓縮了篆刻創作中最重要的印稿設計反复推敲與思考過程,缺乏“易稿數十”、“九朽一罷”的嚴謹,以致他的印作有平淡、雷同之弊。
壽石工有“不食魚齋”,後人多不解緣由,實乃其幼年曾久病不愈,郎中開方命其單食鮮魚七七四十九日,並囑以清水汆之,不得添加佐料。 長時間單一、乏味的食物,令其生厭,導致反胃、嘔吐,最後產生了嚴重的抗拒心理,終身拒食。 亦為名人趣聞軼事,附存於此。
來源:新民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