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新疆古代羊文物(圖)

天山網-新疆日報

新疆出土文物新疆出土文物
阿迪力·阿不力孜
羊是草原和農村最為常見的一種動物。 羊屬哺乳綱,牛科動物。 以身體豐滿,皮毛細密著稱。它性情溫順,在人們的觀念中幾乎成了善良、美好的象徵。 有一則童話故事描述道:“綿羊既親熱又善良。母羊一聽見羊羔的叫聲,就跑過去,從一群羊羔裡辨認出自己生的,不管地冷冰還是泥濘,就躺下餵奶,目光出神地望著前面,一副隱忍的樣子,那情景看著十分感人。”
羊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開始選擇水草豐茂的沿河沿湖地帶牧羊狩獵。 漢代許慎釋《說文解字》中說:“美,甘也。從羊從大。”1979年,新疆考古人員就在尉犁縣古墓溝墓葬裡發現了山羊骨,距今3800年。 羊肉味道鮮美,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草原民族,都喜歡吃羊肉。 早在2800年前,新疆古代居民就已品嚐到羊肉的鮮美。 1985年,新疆文物工作者在且末縣扎滾魯克墓葬裡,發掘出土了串在紅柳上的羊排。 到了漢代,清燉羊肉成為新疆居民青睞的美味佳餚,1984年,洛浦縣山普拉古墓裡出土了一件三足木盤,木盤上盛放著羊頭和羊骨。
羊毛是紡織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新疆古代先民至少從3800年前起,從羊身上將羊毛剪下,用紡輪捻成線,用簡單的工具紡織出質地較好的毛織品,然後用它們縫製成各種服裝。 考古人員從新疆各地墓葬中,發現了距今3800年至漢晉時期質地精良色彩斑斕的毛織服飾和毛織面料。
新疆古代居民還用羊皮縫製大衣,哈密五堡出土的毛皮大衣,距今3000年了,現收藏於哈密地區博物館,保存相對完好,光板朝外、毛朝里,用動物的皮條或經絡縫製而成。 款式為開襟,窄袖,領口部有殘。 由六塊綿羊皮縫製而成,從背後看,皮衣頂部有小翻領,毛朝外。 毛長7.5厘米至10.5厘米。 皮革的鞣製、脫脂水平較高,至今仍比較柔軟。 這種毛朝內、光板朝里的皮大衣,維吾爾稱之為“居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南疆的某些巴扎上仍有農民穿著,特別是寒冷的冬天穿上它,非常的溫暖。
羊是新疆各族人民喜歡的一種動物,在新疆各地發現的岩畫中,經常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羊的形象。 如尼勒克縣卻米克拜岩畫“狩獵圖”,描繪了一位步獵者、手持弓箭步獵群獸的精彩場面。 岩面上鑿刻著一個獵人、一隻大鹿、三隻北山羊。 獵人位於畫面左邊,正挽弓拉箭瞄準前方一群動物中的一隻大鹿;兩隻北山羊見狀,準備從獵人面前衝過去。 右下方的一隻北山羊似乎尚未發現險情,仍無動於衷地在緩步移動著。
在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喀拉託海鄉也什克力克山中部的加汗薩依西山溝內,發現了罕見的黑色岩畫群。 岩畫群長2.5米、高1.8米,岩面上有奔跑的“山羊”、有安詳的“盤羊”,有馬、狐狸、人騎馬、人射箭等圖案。 圖案中大多線條細膩,如用削尖的鉛筆所作,部分線條較粗,猶如簽字筆作畫。
羊在新疆古代雕塑作品中也有一定的表現,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石頭城附近墓葬出土的唐代陶羊,通高9.4厘米,長14.4厘米,羊身豐肥,羊背至腹部陰刻有蓮花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覆蓋在羊背上,圖案十分精美。 該羊挺身而立,粗頸上係有麻繩,羊角大而彎曲,羊頭頂部裝飾著一個專門製作的圓形容器,因此可以推斷該陶俑可能是一件燈具。
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羊俑,是一尊泥塑作品,小巧玲瓏,長只有7.8厘米,高4.5厘米,匍匐在地上,顯得憨態可掬,將其溫順善良的形貌刻畫得十分真切。
1994年,考古工作者在哈密市天山區寒氣溝墓地1號墓中,發現了一雙羊紋銅牌飾,牌飾生動地表現了母羊哺乳小羊的畫面,是一件典型的春秋時期鄂爾多斯青銅牌飾。
2003年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對特克斯縣葉什克列克墓葬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陶器、銅器、石器和鐵器等珍貴文物,其中一件保存完好帶柄銅鏡,形狀十分獨特。 此鏡鏡面呈圓形,直徑10.6厘米,厚0.2厘米,通長17.5厘米,寬柄,柄頂部立著一北山羊像。 大而彎的雙角特別醒目,耳、目、唇清晰,肥碩的頭部、健壯的四肢,短尾下垂,羊背部有一鈕,便於攜帶和懸掛。 這件銅鏡的時代大約為公元前5世紀—4世紀。
新疆古代的絲織品中,羊的圖案生動活潑,1972年,吐魯番市阿斯塔那186號墓出土北朝時期燈樹紋錦,長24厘米,寬21厘米。 圖案由樹木(燈形多層樹狀紋)、雞和奔跑的羊等紋飾組成。特別是奔跑中的羊,羊角呈波浪狀,羊頸上繫著的飄帶隨風飄揚,充滿動感,令人憐愛,給織物的畫面增添了不少活力。 羊和雞組合在一起的圖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吉祥、幸福之寓意。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哈密五堡古墓出土的一把3000年前的木梳,保存得十分完整,造型奇特,梳柄呈有粗大彎曲羊角的綿羊,有七根梳齒,造型古樸、雅緻。
羊形像還出現在3000多年前的陶器上,如2003年鄯善縣洋海二號墓地出土的一件陶缽,口徑14.2厘米,通高9.2厘米,在耳的部位塑出一公羊頭把手,羊的雙角都盤成了兩圈,形象逼真。洋海二號墓地出土的木桶外壁,雕刻或繪畫著山羊、麋鹿、狼等動物,如這裡出土的一件木桶上刻畫的野山羊,大角短尾,屈腿肥臀,一副急停狀。 另一件木桶通體施彩,上下口沿飾連續三角紋,中間兩排動物,先刻出輪廓後塗黑彩,上面一排2隻狼和一隻山羊,下面一排是3隻野山羊。 羊呈站立姿勢,尖耳,頜下有須,著意表現彎曲的長角。
新疆古代居民喜歡在印章上裝飾羊紐,如1953年沙雅縣於什格提古城遺址出土的漢代“漢歸義羌長印”銘文銅印上,印紐為一隻綿羊,綿羊頭部平視,溫順地蹲臥在銅印上,造型生動逼真。
羊是游牧時代的重要圖騰,是善良美好和吉祥的象徵。 《說文》曰:“羊,詳也。”漢代瓦當中有“大吉祥”字樣。 故民間美術中,羊的形象成了吉祥的象徵。 年畫、陶瓷裝飾、剪紙等美術作品中,羊是不可或缺的主題。
本文來源:新疆天山網-新疆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