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記者金葉
1949年初,國立中央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員在緊張忙碌地挑選文物,準備運往台灣。 淮海戰役的捷報終止了這些文物的轉運,使一批文物得以留在南京博物院。 體態碩大,被單獨裝在一隻大箱子內的青花壽山福海紋爐就在其中。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不僅是明代宣德御窯瓷器的巔峰之作,還是同類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 它的造型仿青銅鼎,高58厘米,口徑37.6厘米。 胎體厚重,內施白釉,小平底,砂底。 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藍花,但這件青花壽山福海紋爐作為官窯大器,不吝材料,以費料費時、十分少見的藍底白花進行表現。 器物外壁滿繪洶湧波濤,並在下腹部加繪山巒疊嶂,寓壽山福海之意。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的外壁用蘇泥勃青料繪畫,這是一種名貴的進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鐵質,由於用料比較濃厚,瓷胎比較軟,所以繪畫時會將胎粉帶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燒成之後的青花,用手摸有凹凸感,顯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 如果你轉換不同的角度欣賞青花壽山福海紋爐,會發現那滿身的青花在燈光下呈現出金屬般閃爍的光澤。 滿爐的波濤氣勢磅礴,似乎將要湧出。 鼎的凝重造型與富有動態感的畫面相融於一體,使青花爐具有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堪稱明宣德官窯器中的黃鐘大呂之作。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應該是“五供”之一。 “五供”也稱“五獻”。 最早的瓷質“五供”出現在明朝正德年間,至清朝後期,逐漸形成鼎一隻、燭台一對、花觚一對的定制。 鼎爐為點香禮神之用;燭燈為照耀上天入地之路;花觚則用來供花。 在“五供”的發展中,鼎爐一直作為最主要的“五供”之一延續下來。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應是宮廷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重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