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成功的基礎,首先在於我們是否真有出離心。不過,我們千萬別誤 會了這個出離心,所謂出離心,并不是指心態上遁世或回避現實。而是指發自內心不願再參與六道輪迴,想求得智慧解脫。如果我們沒有出離心,那佛也渡不了我 們。內因不在了,外緣就無法安立。當一個人法緣成熟了,他一定會生出真正的出離心,他肯定要追求解脫自在,他自然就會希望擁有同佛菩薩一樣的智慧和快樂。 如此,他便會對佛學生出信心、信解,必定會認真如法地修行。
不過,我們更要明白的是,修行本身也是一種矛盾的統一,有了出離心後,修行的下手處卻又是「入世」的。進一步說,就是一個修行人根本不要分別什麼出世入 世,正因協他不能回避一切世俗中的因果,他當下就可以如法實踐佛學,一切事,一切人,一切時,一切境,一切物,都應該成為他修行的好道場。莫以善小而不 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離此到彼不是真修行,真正的修行者之心態一定是活在當下的。我們任何一個佛弟子都應該活在當下,予萬事萬物中磨礪心性,盡一切可能完 善自己,利益眾生。
我們自己努力行持用功就是為了完善自己,這叫「自覺」,利益眾生是為了接引眾生「入道」,這叫「覺他」。自覺和覺他是一體不二的,這是大乘修行行菩薩道的 顯著特徵,也只有行菩薩道我們才能得到功德的大圓滿。要知道,從本質上講,渡人即是渡己,并非是有一個眾生,有一個佛,有一套法令或意志,硬要威逼我們不 問青紅皂白地「利益眾生」或「攢積功德」。是修行的這個本質是要以「捨」小我來救「真我」。因為這個「真我」是我與眾生同體的那一個「大我」。想修行成 功,咱們就得如此這般。試想,最大程度地利益眾生,即是徹底「無我」,普渡眾生越多,則是放下了「我」越多。這,才是修行的本質,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 只能如此。
許多已脫離六道輪迴後又乘願再來的大菩薩,他們生生世世都在俗世裏悲智雙運,無條件地普渡眾生,說是自利利他,自覺自他,心中卻早已無這些罣礙了,所謂同 體大悲指的即是這個。從道理上講,似乎是修行只得如此這般才能達成功德圓滿,可本質上看,這些大菩薩卻已是一種「遊戲人間」了(是自然相應的「無為 法」)。因為大菩薩從來不會有此差別意識,認為是「我」在渡眾生,或有眾生被「我」渡,且是以了什麼好的方試(法相)渡了眾生。這就叫三輪體空——無我 相、眾生相和法相。一個修行者只有做到了「三輪體空」後,他的修法才會生起大的功德。所以,我們凡夫的弘法利生同這些佛菩薩再入俗世渡人是有區別的。
客觀地說,大多數人修行的最初起因,往往都是為了自利(主動地利他者不多),對佛學而言,恰是完成這個「自利」的前提,須得是放棄自私,須利他,須放下五 蘊「我」來達成。無論講修持功夫,還是攢積福慧資糧,還是刻意培養慈悲善良的情操、行為,一切修行都是要我們「捨小我」(放下自私和自我執著)。修到後 來,用功漸深,大悲心、大菩提心出來了,我們才會真正做到三輪體空。此前,我們只能儘量以「三輪體空」來觀照自己的修行。
入世修行的根本,乃是為了要「出世」,是為了徹底脫離三界六道乃至成佛。但是,當我們真正修證到後來,證得人我,物我、法我實是一體不二時,這就已差不多 到達佛境了。我們會發現,連出世入世的分別仍舊在於心識,而它們原本也是一體不二的。心淨土淨,哪兒都一樣。所謂當下解脫即是此意。
對於每一個個體眾生自身而言,當真是各人因果各人了。渡人解一時之難不如解一世之難,解一世之難,不如解他根本之難。誠如拿一個餅子給一個饑腸轆轆、且身 無分文的人吃,他吃完後下一頓仍無著落,免不了繼續造作惡業,到頭來還不一樣沒福報,還不一樣在自己的因果裏沈浮不定,於六道中難有出期。如此,還不如向 他投資,教他如何做餅謀生,以確保他永遠不挨餓。所以,日常中行善布施的歸結點不是簡單的善舉和世俗道德,財布施,無畏布施只是手段(無畏布施是指一種精 神情感上的布施),其根本是法的布施,這才是續人慧命的大根本。
佛門的利益眾生無一不是以智慧來作為觀照的。因此,諸布施中,法布施最為殊勝可貴。當然,一些眾生機緣未熟,他不信仰佛法,我們只能單純地幫助他從困境中 走出來,只能權當與他結了個善緣,播一點道種了事。我們千切莫以善小而不為,因為處在我們布施者的角度,應以「三輪體空」來觀照自己,不作分別又才是真 「練心」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